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医药学论文:强直性脊柱炎X线及CT征象分析

来源: 2017-10-14 13:13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26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脊柱、髋关节的X线、CT征象,旨在提高二级医院对AS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所有26例AS患者骶髂关节、脊柱、髋关节的X线、CT征象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骶髂关节X线表现Ⅰ级改变1例,Ⅱ级改变5例,Ⅲ级改变9例,Ⅳ级改变12例。CT表现:Ⅱ级改变6例,Ⅲ级改变10例,Ⅳ级改变12例。脊柱:X线表现正常6例,早/中期13例,晚期7例。CT表现正常2例,早/中期16例,晚期8例。髋关节:X线表现正常17例,轻度2例,中度4例,重度3例。CT表现正常10例,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4例。结论:X线、CT是AS的首选检查方法,对AS的诊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AS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可供参考。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摄片;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病因不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X线、CT检查简便易行,对AS的诊断及预后估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6例AS骶髂关节、脊柱、髋关节的X线、CT征象特点,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0年以来的资料完整的26例AS的病历,其中男23例,女3例,男∶女=7.7∶1,年龄15岁~63岁,平均年龄29.5岁,病程3个月~11 a,平均病程2.2 a。X线检查设备为FCR XG-1,CT检查设备为GE-CT/e全身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层厚为5 mm,层距5 mm,骨窗照片,26例AS患者常规摄腰椎、骨盆X线片,选择性加摄颈椎、胸椎片,常规做骶髂关节CT扫描,选择性加做颈椎、胸椎、腰椎、髋关节。主要临床症状:下背部及髋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周围关节活动障碍、行走困难、发热等。实验室检查:HLAB27即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阳性22例,血沉(ESR)≥25 mm/h 21例,C反应蛋白(CRP)阳性度+-++++++,浓度25 mg/L~91 mg/L 19例,类风湿因子阴性。

 

  1.2 研究方法26例AS按以下标准划分

 

  1.2.1 骶髂关节 X线平片及CT均按1966年纽约标准分为5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的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融合。脊柱改变 早期:发生于腰椎或胸腰段关节突关节,表现为小关节轮廓模糊和软骨下骨质硬化;中期:腰椎生理前凸由减少而变直,最后形成驼背畸形;晚期:在正位片上,关节突间关节囊钙化呈两条平行的纵行致密带,棘上韧带骨化居于其中。椎间盘的纤维软骨环和椎间韧带骨化形成竹节状骨桥在脊柱两旁。正位片上可见到5条纵行韧带骨化,俗称"5条辫子"。

 

  1.2.2 髋关节 X线表现分轻度:髋关节骨质疏松、关节囊膨隆和闭孔缩小;关节间隙略窄。中度: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股骨头、髋臼虫噬样骨质破坏,股骨头软骨下囊状破坏区,髋臼和股骨头骨质增生;重度:髋关节间隙消失、融合;股骨头及髋臼骨质破坏明显,股骨头轻度变形,髋臼及股骨头骨质增生,后者在负重线上最为明显,甚至周围骨质增生最宽者达1 cm之多;此外还有髋臼相应加深,股骨头移位向上向内或轴向移位;髋臼内突,泪点内移、缩小、变形、消失。CT表现分为3期:Ⅰ期:出现髋臼的囊变无关节间隙变窄及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Ⅱ期:髋臼囊变合并出现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和(或)关节间隙变窄;Ⅲ期髋臼囊变、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同时存在,并有关节间隙变窄、消失髋关节骨性强直。

 

  2 结果

 

  骶髂关节:X线表现Ⅰ级改变1例,Ⅱ级改变5例,Ⅲ级改变9例,Ⅳ级改变12例。CT表现:Ⅱ级改变6例,Ⅲ级改变10例,Ⅳ级改变12例;脊柱:X线表现正常6例,早期(或)中期13例,晚期7例。CT表现正常2例,早/中期16例,晚期8例;髋关节:X线表现正常17例,轻度2例,中度4例,重度3例。CT表现正常10例,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4例。

 

  3 讨论

 

  AS又称竹节状脊柱(bamboo spine),马-施二氏(MarieStrumpell)脊柱炎或别捷列氏夫(Bachteren)病,发病缓慢,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过去认为本病是一种变异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本病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许多不同之处,故现以将其视为一种单独的疾病,其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和纤维环附近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和骨化及受累关节的强直。AS多见于男性,男女发病比约为8:1,平均发病年龄为32.7岁[1]。

 

  3.1 骶髂关节 常为最早受累关节,受累率几乎100%[2]。本组26例病例与之相符。双侧对称发病为其特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由于骶髂关节位置深、个体差异大、关节面呈不规则扭曲走向,故传统X线检查敏感性相对CT低,因而延误了部分病例的诊治。笔者认为骶髂关节X线、CT应列为常规检查。X线、CT征象改变及其出现顺序:开始髂侧关节面模糊;以后出现髂侧关节面鼠咬状骨质破坏;累及骶侧关节面;边缘增生硬化;出现关节间隙增宽;再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最后关节骨性强直。骨盆CR片对AS骶髂关节改变可较清晰地观察到:骶髂关节面的破坏、硬化,关节间隙增宽、狭窄,关节的强直。AS骶髂关节CT表现在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征象,由于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细微结构变化(如关节面的微小侵蚀、微小囊变),早于X线平片出现阳性征象,更利于AS的正确分级,为临床分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早期:骶髂关节CT征象为Ⅰ级~Ⅱ级,表现为关节面下的骨质侵蚀、小囊变,关节面毛糙、皮质中断、白线消失,以骶髂关节前下1/3关节面最常受累及最明显,且以髂侧关节面的改变出现早且显著;病变进一步发展可累及骶侧关节面致其侵蚀破坏。故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凡青年男性一侧或双侧髋部疼痛,CT发现骶髂关节模糊毛糙、侵蚀,即使X线平片阴性,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进展期:CT表现多为Ⅲ级,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锯齿状及毛刷状改变,关节面下的囊状骨质破坏及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正常为2 mm)。稳定期:CT表现均为Ⅳ级,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

 

  3.2 脊柱 骶髂关节发病后,逐渐上行侵及脊柱,约74.8%受累[3]。本文76.9%受累,表现为椎体前缘凹面消失,形成"方形椎", 椎小关节面模糊、毛糙、破坏和软骨下骨硬化,关节间隙宽窄不一,骨质疏松。晚期椎旁韧带广泛骨化,形成典型的"竹节状脊柱"。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