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体层摄影;CT
对近5年来的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36例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2.3∶1;年龄19岁~67岁,平均年龄53.6岁,>40岁21例(7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2例,咳浓痰9例,痰中带血9例,胸痛不适15例,无症状者5例。发现肺部肿块至手术切除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28例,占78%。病程长达2 a~6 a者8例。全部均有病理诊断,但大多数未作进一步分型。本组36例均摄有正侧位胸片,其中5例行体层摄片,25例行CT扫描。
2 结果
2.1 X线检查 病灶均为单发、大小不等、形态不-。直径为1.5 cm~3.0 cm 12例,3.1 cm~6.0 cm 17例,6.1 cm~9.0 cm 7例。假瘤呈球型11例(左肺7例,右肺4例);团块型25例(左肺9例,右肺16例)。球形灶呈圆形、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界清楚。4例呈分叶状边缘,其中l例形似多个瘤体融合呈"堆雪人"状,导致在正位胸片上呈分叶状。肿块位于纵隔旁、肺的周边者与胸膜有粘连。团块型肿块呈大片状、团块状、密度不均匀,肿块边缘模糊5例,有毛刺或索条影18例,19例胸膜增厚粘连。在正位胸片上出现2例空洞影,形成节段性支气管不张2例。
2.2 CT检查 本组25例行CT扫描,在瘤体内形成空洞影9例,肿块周围炎性渗出灶8例,瘤体周边呈分叶状、锯齿样表现9例,粗长毛刺影13例,胸膜增厚、幕状粘连带13例,假瘤呈跨叶生长者2例(手术证实)。
3 讨论
3.1 肺炎性假瘤的发病原因 肺炎性假瘤的本质是炎性肉芽肿和各种非特异性炎症的慢性化,进而局限为瘤样肿块[1]。发病因素:在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下,肺部炎性病变的X 线表现渐趋不典型,部分炎性病变由于包膜形成和局限化,以及延迟吸收常可形成假性肿瘤。据我院资料统计,此病有上升趋势,发病率仅次于结核球,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2 临床诊断 本组24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等,但症状轻、病程长、X线表现变化不大是其特点。X线所见瘤体大小似乎与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即X线表现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假瘤贴近胸膜时可有胸痛,靠近大支气管者可有血痰,压迫气管者可出现肺不张。
3.3 影像学表现 我们把假瘤分为球型和团块型两类。X线表现:假瘤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球型瘤体由于有较完整的假性包膜,因此轮廓清楚,边缘光滑,周围肺野清晰。团块状的瘤体由于假包膜不完整,一般境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密度浓淡不匀,如多次并发急性炎症,可造成"瘤"影扩大,在其周围恰似炎性浸润的片状影[3]。崔氏报道的"桃尖征"本组出现率不高,其病理基础可能是一种肿瘤包膜粘连的征象[4];CT表观:CT图像把假瘤与肺的界面,特别是假瘤的边缘、密度、空洞、长毛刺影与胸膜粘连等显示得非常清楚。本文36例胸部平片仅2例见有空洞影,而25例CT扫描发现9例小空洞,这种空洞可以单发也可多发。少数瘤体切开时可见脓性物。假瘤边缘可以不规则或呈锯齿样,也可呈分叶状。CT肺窗图像上,肿瘤边缘可清楚地显示炎性渗出影。长毛刺、与胸膜紧贴或有粘连带等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假瘤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靠X线、CT检查。胸部正侧位相能显示假瘤的全貌,CT扫描有助于显示瘤体内部结构(即空洞、钙化、毛刺、血管、纤维索条影等)。
3.4 鉴别诊断 本文术前仅5例明确肺炎性假瘤的诊断,误诊肺癌20例(占56%),分析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本组假瘤的年龄偏大,对肺内感染病史未加重视,加之X线表现、CT征象难与恶性肿瘤鉴别,这是过多考虑肺癌的原因;假瘤X线、CT表现与肺癌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有分叶、毛刺征以及粗的血管与之相连等;部分病灶位于纵隔肺门附近,酷似中央型肺癌,使诊断发生困难等。假瘤与肺癌的鉴别是:假瘤临床症状轻、病程长、X线变化少,而肺癌临床症状明显,逐渐加重;假瘤的瘤体增长慢或无增长,而肺癌发展快、倍增时间短;假瘤在痰的检查、支气管镜活检中查不到癌细胞,而肺癌可查出癌细胞。肺癌易发生在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左肺舌叶等,瘤体出现的分叶、细短毛刺等征象有利于与假瘤鉴别。与结核球的鉴别是:结核球易发生在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常有钙化,周围有散在结核结节,结合临床鉴别不难。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