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医药学论文: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来源: 2017-10-15 19:04

 

[摘 要]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7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8例小儿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儿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对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是影响愈后的关键因素。只有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才能临床治愈。

 

  [关键词] 坏死性筋膜炎;小儿感染;切开引流

 

  小儿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小儿外科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其病程进展迅速、病情险恶,一旦延误诊治,往往造成死亡。我科自1997年至2005年间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患儿男3例,女5例,年龄20 d~10岁,其中1个月以内1例,1岁以内2例,1岁至7岁4例,7岁以上1例,发病部位:腰背部3例,臀部2例,腹部、颈部、下肢各1例。有皮肤感染(疹子)、外伤史者3例,局部不正规注射史者2例,蚊虫叮咬者1例,2例病史不清。

 

  1.2 临床表现 病变区肿胀、发硬、皮肤颜色呈紫灰色,边界不清严重者可出现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病变区皮肤痛觉减退或消失,患儿多伴有发热,有6例体温在38.5 ℃以上。2例患儿有反应差、昏睡表现。1例患儿出现昏迷、抽搐。

 

  1.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增高,其中高于30×109/L者2例,20×109/L~30×109/L者4例,其余者皆在10×109/L以上,中性粒在70%以上6例,5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数75 g/L~100 g/L。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例,pH值7.30~7.15,BE值-5 mmol/L~-12 mmol/L。病原菌培养包括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金葡菌、链球菌等,且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明确诊断后立即行病变部位小切口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除坏死组织,创面以双氧水冲洗,并留置双氧水纱条引流,每日根据情况多次更换敷料,并根据病变范围变化,随时作补充切开。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采取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来联合使用,待药敏结果明确后,可改用敏感抗生素积极应用支持疗法,包括输血、血浆、白蛋白、维生素、免疫球蛋白,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昏迷或进食差患儿予TPN治疗等。

 

  2 结果

 

  治愈7例,平均住院时间33 d。死亡1例,为一1.5岁女孩,该患儿于发病3天后于外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经抗炎及中药药膏外敷,病情仍逐渐恶化,于病后7天转入我院。入院时见腰背部肿胀明显,呈紫灰色,并向腹部蔓延,可见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入院时患儿呈昏迷状态,并时有抽搐,虽立即行切开引流及积极抢救,终因感染中毒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筋膜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感染。1952年Wilson将这种皮下组织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命名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3.1 病因及病理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一般为皮肤、软组织损伤后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病,只是有些因损伤不重,没有被人注意[1],本组中有6例患儿经询问病史,发病前均有不同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显然与发病有关,本病初起类似于一般组织感染,但病情进展迅速,病变迅速累及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因病变部位肿胀,造成组织循环障碍,使病变区皮肤呈现出特有的紫灰色,随病情继续进展,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逐渐出现,并向外累及皮肤坏死。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但一般不侵袭肌肉组织,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因炎症反应及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脓毒血症[2]。

 

  3.2 诊断 因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并不常见,且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本组病例中死亡的患儿即因为误诊,未及时行切开引流及抗休克治疗,致使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对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防止出现致命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坏死性筋膜炎诊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病变区皮肤颜色呈紫灰色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病区皮肤表面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并伴痛觉减退、消失,往往预示已出现明显组织筋膜坏死;全身反应重,早期即出现脓毒血症的表现;化验检查支持急性重症感染;经抗炎及局部对症处理后不能控制病情发展;重症蜂窝组织炎时也应考虑坏死性筋膜炎。

 

  3.3 治疗 本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而其中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切开引流是影响预后关键因素。曾有文献报道,发病2天内切开引流者病死率为0,6 d手术者病死率达50%以上[3],可见早期诊断基础上的及时切开引流是抢救患者的关键。局部皮肤呈紫灰色是立即行切开引流指征,在病变部位作多个小切口,每个切口长度≤1.5 cm,深度达深筋膜,范围达正常组织边缘,切开后即可见血性渗出液,坏死的皮下脂肪及筋膜呈灰褐色,用钝器分离筋膜时无阻力。近年来研究认为,早期切开引流,二期清创优于早期彻底清创[4]研究表明。多处切开即可达到彻底引流目的,二期清创使坏死皮肤在应用抗生素条件下为创面良好覆盖物,可减少组织渗出,防止二重感染。本组病例即采取早期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创的方法,一般在切开后24 h内症状扩散即得到控制,同时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并且无一例出现二重感染,在切开同时还应使用双氧水冲洗创口,以升高组织氧化还原电位差,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繁殖的环境[5]鉴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主要以厌氧菌、兼性厌氧菌[6],故在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前,应选用对上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本组选用甲硝唑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连用,疗效均满意,待药敏结果明确后,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换用敏感抗生素。由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多有明显的全身反应,积极的支持治疗也尤为重要。在创面大量渗出时,应注意水电解质紊乱,一旦出现,应及时加以纠正。贫血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及血象,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0 ml,隔日输注。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患儿免疫力,同时缩短病程,给予白蛋白及维生素有利于组织修复,对于昏迷及有胃肠道症状患儿,可行TPN治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应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总之,对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应保持警惕,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以挽救更多患儿生命。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