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阿霉素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盐酸阿霉素;三叉神经干阻滞;三叉神经痛
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疼痛剧烈的顽固神经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方法颇多,疗效差异也较大,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2年起采用盐酸阿霉素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13例,女19例。ASAⅠ~Ⅲ级,年龄35~78岁,病程6个月~12年。均为口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疗效欠佳者,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或头面部肿瘤等。疼痛部位及阻滞支别见表1。
表1 疼痛部位及阻滞支别 例 (略)
注:*第Ⅰ支疼痛者加眶上神经阻滞
1.2 治疗方法 常规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糖,对异常者给予纠正,签署手术同意书。
1.2.1 上颌神经阻滞 患者仰卧于CT床上,头转向对侧;取耳屏软骨基部向鼻侧3.0cm,颧弓下缘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用7#8 cm长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进针4.5~5cm触及蝶骨外侧板,将针上标记移到距皮肤表面1cm处,退针至皮下,自穿刺点向头侧与额面呈10°角,针尖斜面向内,继续进针滑过翼外板前缘至标记处,触及上颌神经后,出现鼻翼及上唇的放射痛,CT显示针尖在翼腭窝内表明穿刺成功。
1.2.2 下颌神经阻滞 患者仰卧于CT床上,头转向对侧;取耳屏软骨基部向鼻侧2.0~2.5cm,颧弓下缘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用7#8 cm长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进针4.5~5cm触及蝶骨外侧板,将针上标记移到距皮肤表面1cm处,退针至皮下,再与皮肤呈10°角向后再进针,滑过外侧板的后缘进针至标记处,多可触及下颌神经,出现下唇、舌尖及下颌牙龈的放射痛,CT显示针尖在卵圆孔外口中央,说明定位准确。
1.2.3 眶上神经阻滞 患者仰卧位;取眉毛上缘、正中线旁开2.5~3.0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自穿刺点垂直进针,针尖刺入眶上切迹内,额部出现感觉异常为穿刺成功。
所有穿刺成功后,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2%利多卡因0.5~1.0ml,观察10min,出现该神经支配区域麻木,疼痛减轻或消失,患者无不良反应,即可缓慢分次注入盐酸阿霉素0.5ml(内含阿霉素2mg)。术后卧床休息1天,口服抗生素3天。效果不确切者隔周重新阻滞1次。治疗后1周、半年、1年随访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优:症状消失。良:症状大部分消失,仅感轻微疼痛,无需止痛药。可:症状大部分消失,仍需小量止痛药。差: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穿刺,定位准确。治疗后1周、半年、1年随访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后1周、半年、1年随访结果 (略)
治疗后1周优良率为96.9%,半年优良率为84.4%,1年优良率为75.0%。
3 讨论
尽管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传统的口服药物对于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不佳,开颅手术并发症多,且受设备及技术要求的限制;我们采用阿霉素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阿霉素与神经组织有亲和性,当作用于神经时,能借助轴浆流逆行至神经元胞体,使神经发生永久变性,从而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目的,疗效持久[2]。准确的定位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穿刺前要确定好三叉神经疼痛的具体分支,以正确选择神经阻滞部位,我们选择在CT引导下穿刺,定位更准确,成功率更高。
本研究32例治疗结果表明,阿霉素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适应证广,操作精确,疗效较好,适宜普及。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