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6例分析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体瘤是起源于颈动脉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比较少见,诊断困难。但由于其在颈部特殊的位置及影响,临床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越来越重视。随着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断发展,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对6例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期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颈动脉体瘤6例,男4例,女2例,男女比为2:1,平均年龄为40.2岁(29~85岁)。病灶均为单发,其中左侧2例,右侧4例。患者均为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临床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头晕、头痛、眼花、恶心,呕吐、声嘶、吞咽困难、局部麻木等症状,血压正常,体检于颈部可及一质地较软的包块,活动度差,有搏动感。
1.2 方法 仪器采用Technos-MP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高以充分暴露颈部,二维超声多切面探查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后用彩色多普勒探查肿块内部的血流来源、分布,频谱检测肿块内的血流流速及阻力。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本组6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例行CT、MRI检查。6例中3例行手术治疗,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符合,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细胞瘤。余1例因年龄、经济条件等因素未予手术治疗,2例失访。
2.2 超声表现 二维超声检查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实性低回声肿块,大小直径约65~32mm不等,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明显包膜,肿瘤较大时包绕颈内、颈外动脉生长,内部回声可不均匀,且可使颈内、颈外动脉夹角有不同程度的增宽。CDFI显示肿瘤内部可探及极丰富的血流信号,可呈树枝状或杂乱分布,与颈内、颈外动脉交通,PW探及肿瘤内部低速低阻的血流频谱,最大流速多小于40cm/s,阻力指数多小于0.55。
3 讨论
正常颈动脉体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粉红色组织,平均体积约为6mm×4mm×2mm,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外鞘内,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颈动脉体是人体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pH值和氧的变化敏感,主要参与呼吸及循环功能调节。颈动脉体瘤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限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的外鞘内;另一种为包裹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生长[1]。文献报道中提到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点主要有三点:(1)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2)可引起颈动脉分叉处角度增宽;(3)肿块内部血流极为丰富,如果同时具备此特点,即可诊断为颈动脉体瘤[3]。单侧颈动脉体瘤一般无家族史,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恶性颈动脉体瘤的发生率很低,国内资料显示< 5%[3]。该病需与颈神经鞘瘤、颈神经纤维瘤、颈动脉瘤、腮腺肿瘤、腮裂囊肿、淋巴管囊肿、颈部肿大的淋巴结等疾病相鉴别。结合临床资料、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上述疾病鉴别不难。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及确定分型,对指导临床术前准备、确定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档彩超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超声医生的操作及诊断水平、积累经验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与DSA、MRI、CT等相比,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具有简便、快捷、无痛、无创、价廉、可重复性强、无需造影剂、准确性高等优点,有文献报道,诊断符合率可达94.4%~100.0%[5],因此为诊断颈动脉体瘤及筛查的首选方法。尤其在术前它可提示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肿瘤内的血流分布情况,这对手术风险的估计、完善术前准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它也是术后患者监测病情、随访观察的首选方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