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经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17~74岁,平均30.9岁;慢性肝炎组121例,男86例,女35例,年龄12~62岁,平均33.3岁;急性肝炎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39岁,平均26.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正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100例,均来自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8岁,平均39.9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盒。
1.3 方法 静脉采血1.8ml注入含0.2ml 109mmol/L枸橼酸钠真空管内(血与抗凝剂比例为9:1),立即轻轻颠倒混匀5~8次,以3000r/min,离心10min。吸取血浆,严格按试剂及仪器说明书操作。检测凝血功能6项指标,PT-INR(国际标准化比率)、PT-SEC(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其中ISI参考值由试剂厂家提供为1.11,INR是根据样本测得的PT-SEC计算获得[2]。
1.4 统计学处理 标本均数以x±s表示,肝硬化组与急、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用t检验比较。
2 结果
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浆凝血功能比较见表1。 (1)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PT-INR、PT-SEC、APTT、PT%均差异有显著性(P< 0.05);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FIB差异有显著性(P< 0.05);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2)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T-INR、PT-SEC、APTT、PT%均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TT、FIB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3)肝硬化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差异有显著性(P< 0.05)。(4)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T-INR、PT-SEC、APTT、PT%、TT、FIB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肝硬化组与急、慢性肝炎组和对照组的血浆凝血功能比较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代谢及解毒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酒精及药物中毒等)的作用使其功能受损,一旦患者治疗控制不当,就会从急性肝炎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引起肝功能减退的程度亦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导致 肝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183例肝病患者的6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1)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的PT-INR、PT-SEC、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0.05),P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的FI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而慢性肝炎组TT和急性肝炎组的FIB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的PT-INR、PT-SEC、APTT较慢性肝炎组明显延长(P< 0.05),PT%较慢性肝炎组明显降低(P< 0.05),而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3)肝硬化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PT%较急性肝炎组活性明显降低(P< 0.05)。(4)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肝病时由于肝细胞的损伤、破坏,使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减少,可导致不同凝血指标异常,并且血浆凝血因子减少程度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功能指标中,PT是反映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Ⅻ、Ⅺ、Ⅸ、Ⅷ的活性,同时也受到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4],由于依赖性维生素K的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受肝细胞的损害影响较为敏感,这可能是肝病时PT-SEC延长比APTT更显著的原因之一[3];PT%活性越低,预后越差,故动态观察PT%活性对预后的判断亦有重要意义;FIB是评价DIC、肝脏疾病、炎症及肿瘤的有效指标[5];TT则是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质和量水平及肝素样物质的多少,是监测肝病及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人认为联合监测凝血功能6项指标,可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治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