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中医辨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使用西药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共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22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2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6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4)除外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计数长期偏低。
中医辨证要点:脾虚可见面色无华、四肢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血瘀则可见紫斑,色紫而黯,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或涩。
1.3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并分析测定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4 结果 经过统计得出ITP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降低的占80%,NK细胞活性减低的占85%,而T细胞亚群中CD4降低的患者具有脾虚症状的占95%,NK细胞活性降低的患者具有血瘀症状的占93%。
1.5 结论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T细胞亚群中CD4及NK细胞活性减低与其免疫内环境紊乱密切相关,而这与脾虚血瘀导致阴阳失衡的中医理论相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健脾活血为主的方法治疗本病。
2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本病属于中医"血证" 、"发斑"等范畴。其发病以小儿为多,而小儿脏腑功能不足,脾脏多虚。脾主统血,脾虚则统摄失司,血溢脉外,溢于肌肤可见紫斑,上出清窍则为吐血、鼻血,移热下焦则见便血、尿血。脾不统血,血不循经而外溢,离经之血即为瘀,瘀阻脉络,血不归经可致各种出血。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运行不畅也可致瘀,因此脾虚与血瘀均可致出血。而在本病中二者多相互夹杂,密不可分。脾虚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无华、四肢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血瘀则可见紫斑,色紫而黯,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或涩。
检测[1]T细胞及其亚群可反应T细胞免疫状态。T淋巴[2]细胞CD3按其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分为CD4(辅助P诱导性)和CD8(抑制P杀伤性)两大群。近年来[3]试验证明ITP患者辅助T细胞与抑制T细胞比例失调导致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大量抗体(包括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同时抑制巨核细胞,使其成熟发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NK[4]细胞活性减低与ITP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我们临床对40例ITP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CD4及NK细胞活性降低多见,这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检测结果与中医脾虚血瘀之证型相对应。临床采取健脾活血为主的方法对其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