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医药学论文: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来源: 2017-10-16 21:21

 

关键词: 疟原虫属;抗疟药;抗药性;基因
摘 要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喹啉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1 抗叶酸制剂抗性的分子机制
乙胺嘧啶和环氯胍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两药产生抗药性都与DHFR基因点突变相关,但二者存在差异[2,3]。迄今为止,共报道了6个DHFR基因编码区变异:108位Ser→Asn或Thr,51位Asn→Ile,59位Cys→Arg,16位Ala→Val,164位Ile→Leu。单一点突变所致DHFR108位Ser变异成Asn即可产生乙胺嘧啶抗性,但对环氯胍的反应性仅稍有降低。对乙胺嘧啶产生高度抗性则需其他位点突变共存,包括51位Asn→Ile和(或)59位Cys→Arg。而与环氯胍抗性相关的变异是DHFR108位Ser→Thr伴随16位Ala→Val,同样,该抗性株对乙胺嘧啶的敏感性变化不大。
1.2 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基因
磺胺多辛通常与乙胺嘧啶合用于治疗恶性疟疾。对两药联用的体外研究揭示,疟原虫对乙胺嘧啶的易感性决定着两药协同作用的效果[5]。体内研究也发现[6],前面所述的DHFR变异类型均存在并与抗性程度相关,而DHPS基因突变与抗性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仅在抗性程度较高的玻利维亚地区可见Gly-581高度流行,Gly-437和Glu-540的发生与用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治疗失败率相当,这可能由于体外研究中叶酸和PABA水平不同于体内。另一种解释是Ala-436的变异可能仅在低度抗性时出现,且不与高度抗性时的变异Gly-437,Glu-540和Gly-581共存。因此推测,DHPS变异在临床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抗性的产生中不起主导作用。
总之,关于抗叶酸制剂的抗药性分子机制已基本搞清。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特有的突变类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这对于鉴定某一疟疾流行区的药物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指导新药设计及临床药物联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抗性的发生。
氯喹曾经是使用最广泛的抗疟药,由于抗性的发展及传播,在大部分地区已不再具有以往的效力。影响抗性机理最终阐明的重要因素是喹啉类药物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不同地区的研究者报道关于氯喹抗性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抗氯喹虫株较敏感性虫株药物聚集水平降低了。因此,氯喹的转运和聚集不仅对其发挥抗疟活性是必需的,而且与抗性表型密切相关,提示喹啉类药物抗性产生可能与其作用方式没有直接关系,这与抗叶酸制剂不同。
研究发现,维拉帕米(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逆转氯喹抗药性,促使人们考虑氯喹抗性可能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MDR)表型相似[7]。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产生MDR是由于一种ATP依赖性的、与药物外排相关的蛋白过量表达所致,称为P-糖蛋白,它定位于细胞表面,与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有亲合力[8]。在此基础上,Krogstad等[9]发现抗氯喹株原虫较敏感株排出氯喹的速率快40~50倍,且这种排出是能量依赖性的,并可被能量缺乏及ATP阻断剂抑制。但是也有研究显示,抗氯喹株与敏感株药物外排率相等[10];二者药物聚集量的差别是由于最初的药物摄入速率不同所致[11]。
Pfmdr1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约162的蛋白,称为P-糖蛋白同系物1(Pgh1)。早期研究表明,在一些抗氯喹株中存在pfmdr1扩增[12,13]。免疫荧光及免疫电镜技术观察pfmdr1蛋白产物,发现Pgh1在红内期表达,主要定位于食物泡膜上,这与它可能充当氯喹转运蛋白的角色一致,但是定量分析不能确认Pgh1过表达与抗药性相关[14]。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