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EB病毒与相关肿瘤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肿瘤;鼻咽癌
摘要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感染人类,可以引起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也与胃癌、肺癌、淋巴上皮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EBV与这些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肿瘤;鼻咽癌
EBV通过人类唾液传播,有嗜人B淋巴细胞特性。首先感染人口咽部组织上皮细胞,随后播散到周围血B淋巴细胞呈潜伏感染状态。世界上大多数人在幼儿期就可感染EBV,并终身携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EBV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
目前,在各种类型的NPC都已经检测到了EBV基因。还发现了有癌基因活性的病毒蛋白表达。Sam[1]检测26例有NPC临床症状而组织学正常的病例,其中3例EBNA1,BamH1A阳性,并且1年后这3例病人发生NPC。Yeung等[2]应用ISH证明了携带高拷贝EBV可能赋予肿瘤细胞一定的生长优势,使其成为优势细胞群,呈现转化特征。Pathmanathan等[3]研究了1811例不同类型的NPC,在11例原位癌和8例不典型增生病例中检出EBERs。应用Southern杂交出现7例中6例含克隆性EBV dNA,从而提出集中性细胞生长来源一个EBV感染细胞的假说。
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亦还须证明EBV是否是NPC的唯一病因。
1990年Burke首次报道了1例与EBV相关的胃癌。1991年Shibata检测出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未分化胃癌中有EBV dNA。次年[4],他检测了没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胃腺癌128例,其中22例含EBV dNA。同时在淋巴结、肺或肝的转移灶中也存在EBV DNA。应用ISH法对EBV进行定位,发现阳性检测例的癌细胞核内及核仁中几乎都有EBERs表达。1993年Tokunaga报道了日本人与EBV相关胃癌约占胃癌的6.9%,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及各种类型的胃癌中。这是最先认为EBV与胃癌相关的报道。但以上研究均未能肯定EBV在胃癌发生中的致癌作用。因为发现正常胃上皮细胞和浸润淋巴细胞中没有EBV dNA,并且胃正常粘膜上皮细胞不表达CD21。
EBV相关胃癌在北美发病率为16%,日本7%~11%,中国(沈阳市)3.4%[7]。与普通胃癌相比发病年龄无差异,男女比例3:1。病理学上,EBV相关胃癌在胃上部特别是贲门部癌的阳性率为最高。
有研究认为呼吸道是EBV潜伏的最大场所。1989年Burtler等应用ISH法首次从1例华裔肺淋巴上皮癌(LELC)病人中检测出了EBV dNA。Chan调查了11例肺LELC患者,发现亚裔病例都有EBV检出,而白人病例都没检出EBV,说明EBV相关肺LELC的发生存在地域和人种的差异[8]。有研究证实肿瘤来自一个EBV感染细胞的单克隆增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