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医药学论文:对鼻息肉的再认识

来源: 2017-10-18 16:07

 

关键词: 鼻息肉病 鼻息肉 复发 治疗
鼻息肉是常见病,长期以来认为其病因是鼻粘膜水肿,一直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的效果并不满意。近20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进展,鼻内窥镜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鼻息肉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但距离完全阐明还有距离。临床研究早就发现有一类鼻息肉比较特殊,其特点是双侧性、多发性和弥漫性,术后息肉复发率相当高。近年来学者们将这类鼻息肉称之为鼻息肉病(nasal polyposis, nasal polyp disease),以区别于一般的鼻息肉。
鼻息肉病和鼻息肉的息肉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并无不同,近10多年来的研究证实鼻息肉为局部微环境控制的炎症性肿块[1],其中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等可使炎性细胞增多,并延长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生存周期。嗜酸粒细胞可产生IL-3, 5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l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等而使炎性细胞更加增多,并能产生强碱性颗粒蛋白,主要是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和嗜酸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 MBP)等,这些强碱性颗粒蛋白可活化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这也说明应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因为大剂量类固醇药物对嗜酸粒细胞的炎症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肥大细胞又称前炎性细胞,通过免疫性和非免疫性途径产生多种炎性介质,从而加重了炎症反应。变态反应在发病中仅占一定地位,参与发病的尚有其他因素: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感染和感染免疫、鼻息肉上皮细胞的生物电和离子调节特性的改变、细胞内电解质的改变以及鼻腔内空气动力学的改变(鼻腔侧壁和前筛区空气的湍流增加)等,因此学者们都趋向于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