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鞍区颗粒细胞瘤
究,以及临床表现、诊断及鞍区颗粒细胞瘤的治疗。
0 引言
鞍区颗粒细胞瘤非常罕见,它位于垂体后叶或垂体柄中。自从1893年Boyce和
状的颗粒细胞瘤(GCT)还不足50例[2]。Luse和Kernogan[3]共进行了1 364例尸
951年,Luthy和Klinger[4]报告了首例有症状并部分切除鞍区GCT。
1 颗粒细胞瘤的结构特点
鞍区GCT在手术或尸检中发现,为白色[5]、红色[6]或粉红色[7]、黄白
[7,9]。大多数作者报告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5,6~18],瘤细胞体积大,呈
细胞境界清楚或不清楚,胞质呈特征性嗜伊红细颗粒,PAS染色见瘤细胞质内充满
,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深染或淡染,常见单个或两个核仁,核分裂相极
,瘤细胞常围绕着神经鞘或在神经鞘内生长。
1.1 电镜下特征[2,5,8~10,18,19] 胞质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溶酶体
Lafitte等根据电镜研究结果将瘤细胞分为两种类型细胞。一种胞质内含有梭形中
而被溶酶体吞噬后形成的,其过程类似于神经轴突周围髓鞘的形成[22]。
1.2 免疫组化 颗粒细胞内含有嗜酸性PAS阳性颗粒,Lafitte认为GCT细胞中
体,而不是相应的空泡。根据Pearse对含碳水化合物材料的鉴别,这些物质为糖蛋
大多数作者报告颗粒细胞瘤的瘤细胞有S-100阳性或弱阳性[5,10,14,20~
究发现GFAP经常阳性,甚至有强阳性现象[2,10,14]。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2 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
自从1893年发现第1例鞍区GCT以来,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有关它的组织
性和神经源性。自从1926年Abrikossoff首次描述了1例舌部GCT,提出GCT起源于肌
,由于受到了组织学及组织培养研究的支持和广泛认同,后来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
量低,加上在大脑半球中发现有GCT,且颗粒细胞中含有神经微丝,并有GAFP阳性
尽管颗粒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溶酶体,但它缺乏溶菌酶,不支持肿瘤
织源性[19]。
变得明朗起来,基本上是围绕神经膜细胞起源[5,20~23]和星形细胞起源[2,
肌源的标志阴性反应[9];③Leu[7]糖蛋白染色阳性[9];④电镜发现有一个
者发现在电镜下可同时观察到胶质细丝和大圆形星形细胞,共同存在于GCT的瘤细
对诸如黑色素细胞、上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因而S-100蛋白对胶质细胞
在GCT;④瘤细胞GFAP染色阳性[2,10,14];⑤肿瘤细胞的胞质突触可以被PTA
颗粒细胞瘤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也能在预先已存在的肿瘤基础上生长,
[14]也报告了1例中枢神经系统GCT生长于脑膜瘤内。
性的[9],但鞍区GCT却从不转移,也无恶化症状[9,26]。颗粒细胞瘤生长缓慢
1∶2[9,10,24];一般发生于30岁后[9],平均年龄50岁[24],未曾见于20岁
,包括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这些症状最频繁,结果导致视路受压[
[10],特征性的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产生闭经、不育、泌乳
到,记忆丧失和行为混乱及头痛很少出现[6,10]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