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探讨结直肠类癌手术方法的选择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类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结合目前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我科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住院的121例结直肠类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1%,89.3%和83.5%,直肠类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结肠镜下切除,经肛门局部切除和经腹手术3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92.9%和20.5%,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01)。结论 肿瘤大、浸润肠壁深、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危险因素,应综合考虑施行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 结直肠类癌;外科治疗;预后
类癌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它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但最常见的是胃肠道。Modlin报道胃肠道类癌占所有类癌患者的66.9%,其中直肠占13.7%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结肠占7.8%,阑尾占12.2%。但很难看到有关结直肠类癌治疗的大宗报道,结直肠类癌尤其是直肠类癌的治疗一直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此,回顾和总结结直肠类癌的外科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科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结直肠类癌患者121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男性71例,女性50例,年龄16~76岁,平均49.3±13.0岁,所有患者由病理诊断证实。
1.3 肿瘤部位 121例患者中,2例同时多原发,其中1例为结肠脾曲与降乙交界同时多原发类癌伴脾转移,肿瘤大小分别为9 cm×8 cm×8 cm和5 cm×4 cm×4 cm,脾脏呈结节样,失去正常形态,并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2个肿瘤分别2 cm×2 cm×1 cm和1 cm×1 cm×1 cm。其余均为单发,分别位于阑尾6例,盲肠1例,升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110例。直肠类癌中距肛缘平均距离5.9 cm(4~13 cm),72%直肠指诊可触及。
1 cm的直肠上段类癌行根治术;直径>2 cm者行直肠前切除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肠类癌直径< 1.5 cm考虑结肠镜下切除;阑尾类癌直径< 1 cm行单纯阑尾切除,阑尾基底部类癌行回盲部切除术,直径>2 cm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特殊的、病变侵犯肠壁肌层、病理学或影像学提示淋巴结转移者行根治术;已发生临近或远处转移者行姑息性切除;广泛转移者无手术指征。按照这样的标准采用电子结肠镜下切除60例,经肛门手术局部切除41例(其中10例为肠镜下切除后经肛切除),直肠前切除10例(其中2例为肠镜下切除后加做前切除术),阑尾切除4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左半结肠联合脾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单纯剖腹探查1例。
2.1 发病趋势 我科1993~2007年收治结直肠类癌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中直肠类癌患者尤为突出(每3年收治直肠类癌患者数量见图1所示)。
2.2 生存与预后 寿命表法和Cox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P< 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4年,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随访率90.9%,定期复查,包括结肠镜检查,体格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等。全组患者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1%,89.3%和83.5%,111例直肠类癌1、3、5年累计生存率为99.0%,92.0%和85.6%。
将表1中最大径≥2 cm、浸润肌层及以外的18例患者按照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2组,2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30.0%,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2,P< 0.05)。表1 肿瘤大小与肌层浸润的关系
2.2.3 预后与手术方式的关系 直肠类癌经电子结肠镜下切除60例,1例20个月后复发再次肠镜下切除后3年健在,1例3年后死于肿瘤复发,其余58例无瘤生存;经肛门手术局部切除41例(其中10例为肠镜下切除后经肛切除,只有2例术后病理见肿瘤残余),5例死亡,其中1例肿瘤最大径2 cm,术前肝脏转移,行姑息性经肛切除,死于术后42个月,1例术后1年发生左肺转移,死于术后18个月,余3例因局部复发死亡,分别存活30、72和84个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