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肺血栓栓塞症121例病因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病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达到诊断和预防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增强扫描、肺动脉造影所证实的PTE患者121例,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病因学分析、探讨。结果 PTE发病原因: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44例,长期卧床21例,肿瘤16例,手术13例,下肢骨折10例,肥胖8例,心脏病4例,妊娠1例,止血治疗1例,高脂血症1例,脱水治疗1例,口服避孕药史1例。结论 PTE病因多种多样,病因复杂,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肿瘤、手术史、骨折、肥胖、心脏病等较为常见,为高度危险因素。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病因;胸部CT;肺动脉造影
1 资料和方法
1.2 方法 胸部CT增强扫描,采用TOSHIBA公司Aquilion(TSX101 A)型多层面CT扫描机扫描,全部病例CT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左膈,扫描层厚为3 mm,1.5 mm重建,造影剂为优维显300 mg,总量为80 ml,注射速率3 ml/min,延迟15 s。肺动脉造影:血管造影机为LCV.Plas,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插管,7 F端侧孔导管于主肺动脉造影,造影剂为优维显300 mg,总量80 ml,注射速率8 ml/s,延迟0.5 s行肺动脉造影。
2.1 发病时间 121例PTE患者的发病时间为:2000年2例,2001年11例,2002年11例,2003年8例,2004年11例,2005年9例,2006年18例,2007年16例,2008年19例,2009年16例。
3 讨论
肺栓塞是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中,因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称为PTE,最为常见。PTE的临床表现变化很大,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西方国家报道其误诊率高达70%,国内80%左右[1,2]。
分析、总结PTE的发病原因,是为了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PTE的重视和警惕,本组病例分析并结合文献归纳为三个方面: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也称魏尔啸三联征,常见高度危险因素[3]:①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②长期卧床、长途航空旅行;③肿瘤;④手术;⑤下肢骨折;⑥妊娠。一般危险因素:感染、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外伤、深静脉穿刺、脑卒中、血液系统疾病、激素治疗、关节置换术、全麻苏醒期、抗精神药物、急性白血病、烧伤、止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脱水治疗、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药史、高脂血症、深静脉穿刺、激素治疗等。
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与PTE的关系已获得共识。导致PTE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下肢浅静脉内血栓直接脱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PTE,另一种是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可累及下肢的深静脉并形成血栓导致PTE。手术对组织、血管壁损伤激活了凝血系统,麻醉、体外循环等造成血流缓慢,以及输血等引起血液粘度增高,均是手术诱发PTE的参与因素。
严重创伤造成组织破坏和血管壁损伤;创伤、失血、缺氧作为应激原激活凝血系统,以及创伤后的制动、血容量相对不足使血流减慢,这些因素均与严重创伤后血栓形成有关。
恶性肿瘤与血栓的关系密切而且复杂,据报道,恶性肿瘤本身的致栓危险度约为4.1,而肿瘤化疗使致栓危险度增加致6.5[4]。癌源性致栓机制包括:肿瘤细胞表达和分泌某些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癌性促凝物质)及一些促使血管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变为促凝状态的细胞因子,其中癌细胞分泌的癌性促凝物质使血液形成高凝状态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卧床、长途航空旅行时,由于制动引起下肢静脉血液淤滞;饮水较少及高空飞行引起的脱水导致血液粘度增加;高空相对的低压、低氧、低温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抑;长时间静坐,尤其是双腿交叉的体位,使腘静脉弯曲受压,也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健康人群,在长途旅行、长期卧床中只要采取适当措施(经常活动下肢、多饮水、穿弹力袜等),一般极少发生经济舱综合征。
回顾我院PTE发病情况,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增多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感染、手术、吸烟、糖尿病、肿瘤、高脂血症者增多,致使PTE发病逐年增加。国内医学界对肺栓塞危险因素的高度重视,使肺栓塞的防治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大提高了PTE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