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探讨颈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摘要: 目的 讨论颈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钛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2 例脊髓型颈椎病选择颈前路减压(包括椎间盘切除和/或椎体次全切)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年,平均2.5年。结果 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改良的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状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5%,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只要把握了手术时机和掌握了手术技巧,颈前路减压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减压
1 资料与方法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根据颈椎间盘退变及脊髓压迫情况均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及钛板内固定。单间隙椎间盘和/或骨赘切除减压共49 例,术中将病变间隙退变突出的椎间盘及相邻上下椎体后缘骨赘一并切除,撑开椎间隙,采用自体2~3面皮质髂骨块植入,再以钛板固定。椎体次全切共13 例,其病变限于2个相邻椎间隙。术中将确定次全切椎体上、下突出的椎间盘予以切除,再次全切除椎体,两侧达椎弓根内侧壁。如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则同时切除病变节段的后纵韧带,使减压节段硬膜囊全部裸露。自体髂骨块植入,再以合适长度钛板固定。伤口常规放置引流条,术后24~48 h后拔除,颈托固定6周。
2 结 果
3 讨 论
3.2 手术减压范围 经典的前路减压是切除受压脊髓节段退变的椎间盘、上下相邻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靠近椎管侧增生的骨赘;同时切除变性增厚或骨化的后纵韧带,两侧抵达椎弓根基底内侧壁;如有椎间盘突入椎管者,应切开后纵韧带,取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避免手术后致压物残留,确保椎管容量和形态的恢复,然后实施椎间植骨融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但对相邻2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我们主张在椎间隙减压基础上,施行椎体次全切除术以获得更加广泛彻底的减压。同时也有学者证明单椎体节段的次全切可避免2个植骨块椎体骨融合界面,大大提高植骨融合率;避免植骨块吸收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减少与消失[4]。对于3个以上多节段脊髓受压,尤其是腹背侧均受压者,我们一般不选择前路减压手术,主张选择一期后路减压(单开门或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而后据术后病情恢复状况决定是否再前路联合减压。
3.4 外科干预时机 CSM早期脊髓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只有椎管容积和形态进行性狭窄和脊髓持续受压,才可引起脊髓内的一系列永久性病变。脊髓长期受到机械因素压迫和刺激,可导致脊髓前动脉受压和损伤、脊髓血供障碍、外侧柱脱髓鞘变化及后柱坏死。这些机械与缺血双重因素持续时间越长,损伤越不可逆并加速恶化[8]。因此CSM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能在发病早期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