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探析大蛛网膜颗粒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 目的 分析大蛛网膜颗粒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1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均行CT检查, 其中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MRI检查, 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特征性征象。 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位于横窦, 5例位于上矢状窦;10例病灶呈类圆形,8例病灶呈蜂窝状。X线检查显示病灶呈类圆形或蜂窝状骨质破坏。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MRI检查中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结论 MR I能显示大蛛网膜颗粒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蛛网膜颗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颗粒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1 对象和方法
1.2 对象 18例中,男10例,女8 例。年龄48~79岁,平均62岁。均为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2 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位于横窦(左侧7例, 右侧5例,2例发生于双侧),4例位于上矢状窦。横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横窦与乙状窦交界的横窦一侧(8例)或位于窦汇附近横窦内(6例),上矢状窦内蛛网膜颗粒位于上矢状窦中后部。
2.2.1 X线表现
2.2.2 CT表现
2.2.3 MRI表现
3 讨论
早在1705 年,Pacchioni 就描述蛛网膜颗粒为蛛网膜细胞伸入突入到硬膜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前者非常细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而蛛网膜颗粒是肉眼可观察到的复杂结构。显微镜下蛛网膜颗粒由各种不同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其成分包括大量成纤维细胞、散在的蛛网膜巢、不规则小血管网以及细小的内皮细胞间隙。
3.2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特点
大蛛网膜颗粒压迹CT平扫颅骨内板、板障部类圆形或蜂窝状骨质类破坏区,边界清楚,边缘无硬化带。从颅骨内板伸入板障,部分累及外板。密度一般低于脑实质密度。CT增强后延迟扫描能显示蛛网膜颗粒,表现为造影剂充盈静脉窦,突入窦内的蛛网膜颗粒与周围高密度造影剂形成局限性充盈缺损。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