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关于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以腹型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1],脂肪组织不仅仅只是能量贮存的场所,而且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原、C反应蛋白、脂联素(adiponectin)等。大多数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途径促进局部和远端的炎症反应,并促进MS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脂联素在这一过程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2-4]。本文就脂联素与MS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脂联素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1.1 脂联素分子生物学特性
脂联素是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由位于染色体3q27的apM1基因编码,亦被称为GBP28、AdipoQ和Acrp30。正常人血浆脂联素浓度可达5~30 μg/mL,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0.01%。脂联素蛋白分子有4个主要的结构域: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一小段高变非同源序列、 类胶原结构域以及羧基端的球形结构域。球状结构部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被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切开成为全长型脂联素,全长型脂联素能够抑制肝细胞糖原异生和葡萄糖释放。血清中全长型脂联素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三聚体是脂联素的基本结构形式,呈球丙状结构;六聚体则由2个相邻的三聚的球形结构域和一个单一的胶原柄, 通过二硫键(由22位的胱氨酸介导形成)结合形成; 高分子量寡聚体则由4~6个三聚体通过它们的胶原样结构域结合装配而成。不同亚型的脂联素在调节代谢及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2.1 脂联素与肥胖
肥胖的特征是脂肪细胞的数量或体积增加,或二者兼有。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活性多肽,其基因表达在脂肪形成过程中被激活。脂联素和其他脂肪细胞因子不同(如瘦素、TNFα),其肥胖患者血清中浓度显著降低。Arita[8]等表明,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平均水平是3.7 μg/mL,而正常体质量人群的血清脂联素平均水平是8.97 μg/mL。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内脏脂肪而不是皮下脂肪组织。体外研究表明[9],培养的内脏脂肪细胞比皮下脂肪细胞分泌更多的脂联素。在正常脂肪细胞的分化进程中,脂联素的基因表达上调,但在已分化的肥大脂肪细胞中其基因表达下调,提示在肥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这种结果是由肥胖患者体内高水平的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如IL6,对脂联素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造成的。实验证明[10],长期服用TNFα阻滞剂的病人的血清脂联素浓度显著增高。
此外,减重可以刺激脂联素水平的升高。研究证明[11],对22例肥胖病人进行胃切割手术后,其体质量指数下降21%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增加46%。脂联素可直接调节糖脂代谢,降低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及三酰甘油的含量,减轻肥胖患者体质量[12]。
2.3 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异源性的糖代谢异常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是其典型特征。脂联素具有拮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保护作用。研究[17]表明, 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而外源性补充脂联素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脂联素调节血糖代谢的机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和单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MPK)介导的几种代谢途径有关。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