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本效果分析
摘要: 目前,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牵引、药物、理疗等方法。中医旋转手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手法操作简便,快捷,见效快。笔者以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为基础,通过对成本的全面采集,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评价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济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经济学依据。
关键词: 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成本效果分析
1.1 病例选择
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⑤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③年龄45~65岁。
①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血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肩周炎);②疑有或已确诊的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脑部肿瘤者;③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⑤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⑥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 0.75);⑦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患者;⑧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⑨脊髓型颈椎病。
0.05)。
手法组患者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疗程14 d;牵引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4次,疗程14 d。
1.5 疗效评价指标
1.6 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
成本效果比(C/E):成本效果比是成本效果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指标,它采用单位效果花费或单位货币所产生效果来表示。原则上成本效果比越小,说明患者获得单位效果的花费越小,从经济学的角度应优先考虑。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不同的策略由于成本投入不同,效果好的方案可能成本也更高,成本效果比作为一个平均比还不能充分显示两者的关系,所以进一步进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说明某策略成本增加时,其相应增加的效果是多少及是否值得。
离散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CMH卡方检验,连续数据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均齐的连续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连续数据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数据采用Wilcoxon秩检验。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AS 8.2。
2.1 2组各项成本、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比较
2.2 疗效比较
(见表3、表4)表3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降低分数成本效果比(略)注:表中E1为主要指标,E2为次要指标,E3为总症状(下同)
由表3、表4可知,手法组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得分改善和疗效指数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牵引组,表明手法组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价值。
(见表5、表6)表5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降低分数增量成本效果比(略)
由表6可知,手法组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疗效指数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均< 0,表明牵引组相对于手法组,增加成本疗效反而降低。表6 2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总症状疗效指数增量成本效果比(略)
由于经济学指标受许多因素影响,因而应假设某些关键指标变化后其结论是否变化,如果结论随着指标的变动而变化较大,说明该结论的稳定性较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