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探寻王自敏辨治慢性肾脏病规律
摘要:王自敏教授曾是河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数十载,对慢性肾脏病(CKD)的辨治具有独特的思路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王师学习,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王自敏 慢性肾脏病 辨治规律
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为水脏,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水液代谢紊乱,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是CKD的发病基础。
总之,CKD的病机是以虚、湿、浊、瘀、毒为主,不同的病程阶段,病机重点不一样,治则各有侧重。
CKD病情复杂,临证虽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但也应借鉴现代医学的各种相关理化检查,作为辨治的重要依据。
蛋白尿属中医精微物质下泄。肾藏精、主封藏,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故蛋白尿出现多责之于脾肾亏虚,但也有湿热瘀血的影响,故也是本虚标实之证。
血尿属中医"血证"范畴。病机主要为脾不统血,湿热灼络,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情况十分常见,且非常顽固。中医认为属肝旺之象,主要责之于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血虚不能柔肝,致肝阳上亢,故治疗宜在平肝基础上,重点滋肾补阴、养血柔肝。
本症属中医"瘀"、"痰"范畴。与久病必瘀理论相符,痰瘀互结,形成癥积,可促使肾脏纤维化。
蛋白为人体精微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蛋白血症乃脾不运化,生化乏源,肾不封藏,精微物质下泄,二者相因为病。故治疗重点为健脾补肾固涩。
王师将肾功能异常的病机概括为虚、浊、瘀、毒。虚主要责之于肾、脾、肺,肾为水脏、脾主运化水湿、肺主宣发通调水道,无不关乎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则水湿内停,湿郁化浊,湿浊内蕴,日久成毒,湿阻气机,血运不畅,加之病久,则瘀血形成。
肾脏萎缩应归属"癥积"范畴,与病久瘀血内停、湿郁成痰、痰瘀互结有关。
3.1 感染
3.2 血栓形成
3.3 贫血
4 用药特点
王师治疗CKD用药遵循治虚宜平补,驱邪勿伤正,忌大辛大热、苦寒伤阴之品,尤其是重点固护人体阴液,盖阴为物质基础,功能活动是其外在表现。补阴多用墨旱莲、女贞子、菟丝子、生地黄、枸杞子等;补阳则用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等,很少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健脾用六君子汤、山药等;固涩多用芡实、金樱子、覆盆子、龙骨、牡蛎等;清热解毒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鱼腥草等;活血化瘀用丹参、赤芍、牡丹皮、桃仁、三棱、莪术、水蛭等;和胃降浊用大黄、槐花、竹茹、陈皮、半夏等;利水渗湿用滑石、薏苡仁、大腹皮等;清利湿热用黄柏、瞿麦、萹蓄、石韦等;软坚用穿山甲、鳖甲、积雪草等。
患者,男,56岁,2006年6月14日初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尿检:蛋白质(+++),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8.11 g,血浆白蛋白18 g/L,总胆固醇7.1 mmol/L。乙肝五项(-),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抗体均呈阴性,否认紫癜、糖尿病病史,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报告: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疾病伴急性间质性肾炎。B超提示:左肾体积增大,中度腹水。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因畏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求治于王教授。证见全身水肿,下身为著,腹胀,小便量少,纳差乏力,畏冷,舌质淡黯、有齿痕,苔薄腻,脉沉弱。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湿瘀内停。治以健脾补肾、活瘀利水。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3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巴戟天30 g,大腹皮30 g,桂枝9 g,丹参30 g,赤芍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另加服西药利尿剂、潘生丁等。7 d后复诊,水肿明显减轻,守方再服14剂后,肿全消。尿检:蛋白(+)。于7月7日再诊:感乏力,舌质淡黯、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治以健脾补肾、活瘀利湿。药用:黄芪3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 g,丹参20 g,赤芍15 g,水蛭10 g,生山药20 g,莲子肉20 g,鸡内金12 g,山茱萸30 g,枸杞子30 g,菟丝子30 g,覆盆子30 g,白茅根30 g,巴戟天15 g。服7剂后,尿检转阴,后以中成药调理,病情稳定至今。
6 结语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