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西药联合中医学分型施治肝硬化患者的成效
肝硬化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属于病毒性肝炎后期病症之一,该病主因肝细胞中乙肝病毒不断复制,致使机体内病毒性肝炎细胞因子异常性活跃,加速细胞坏死与修复进展,重复循环致使肝脏纤维化病变;有着较高死亡率,且难以治愈易复发。临床中常规西医多采取保肝、利尿、抗病毒等发生对症处理,其短期内虽有一定疗效,不敢当患者发生短期内停止用药之后,有着较高几率复发[1]。近几年我国现代中医学不断发展,其中医学分型施治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也逐步关注中西医联合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4 年 3 月 ~2016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病患 117 例,在抗病毒保肝等西药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学分型施治,疗效得到患者认可,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 2014 年 3 月至 2016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病患 117 例,男性 63 例,女性 54 例,年龄 29~73 岁,平均年龄 55.97±3.94 岁,所有患者均检测发现 HbeAg、HBeAg均表现为阳性,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诊断标准。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分组研究,随机设置为 2 组,其中 58 例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男性 31 例,女性27 例,年龄 29~71 岁,平均年龄(56.37±3.45)岁,设置为西医组,余下 59 例患者在抗病毒保肝等西药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学分型施治,男性 32 例,女性 27 例,年龄 30~73 岁,平均年龄(55.54±4.33)岁,设置为中西医联合组。两组对比基本病理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首次入院治疗中采取免疫调节、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抗纤维化、谷胱甘肽及保肝利尿等常规手段处理;中西医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学分型施治;加强中医药方辩证加味用药,如肝气郁结型可采用柴胡疏肝汤疏肝理气;水湿内阻型服用实脾饮运脾化湿、理气行水;湿热蕴结型服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攻下逐水;并适当结合针灸疗法辅助。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阶段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改善情况,评估肝脏 Child-Pugh 评分:采用血清学指标分析HBV DNA、HBeAg以及HBeAg / 抗-HBeAb转阴率。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 SPSS19.0 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 0.05)则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结果对比。全部患者均通过有效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显着性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联合组患者TBIL、AST、ALT 以及肝脏 Child-Pugh 评分好转幅度明显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结果对比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中西医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着性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情况 [n(%)]
3、讨论
乙型肝炎在病症发展后期多伴有肝硬化现象,而我国传统中医学将这类病症归纳为"鼓胀、积聚"范畴,病理研究认为,病病症主因病毒外邪入侵致使肝阴损伤,诱发机体气血亏虚淤积所致[2]。临床西医多采取药物抗病毒对症处理,加强肝脏保护及利尿排毒等方式治疗,其短期疗效尚可,不过长时间药物使用也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我国中医学辩证施治方式则主张结合病患病症情况治疗,如临床中常见的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等,中医将肝硬化通过不同病理分型,主辩证论治,形成针对性治疗,可通过中医药物内用唤起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形成良好的抗病毒防御屏障来改善肝硬化,加之中医药性温和,不良反应轻微,在配合西医短期治疗可达到较为良好的中远期治疗作用。
本组研究中,本院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给予肝硬化患者综合性处理,其中西医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着性高于常规西医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前者肝硬化病患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显着性高于后者,证实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疗效确切,其研究结果也与张良宏[3]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在治疗肝硬化中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2] 孙良秀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4):252-253.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