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我国农业现代化“短板”之因分析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视野下,按照"短板"说的逻辑,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桶"。既然是一个完整的桶,为什么工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三块板是长的,而农业现代化这块板却是短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业现代化这块板被造短了呢?
(一)思想"断路"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传统,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屈辱,使得自近代以来我国屡屡失去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机缘。新中国建立以后,第一次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国家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资本主义模式转向社会主义模式。在1951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几个五年计划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8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然而,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曾几次被严重扭曲甚至被迫中断。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我国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以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探索。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快20年了,工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一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这种情势下,当我们直面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时,不得不首先还要从思想根源上说起。实事求是地说,执政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是高度重视的,从农村率先实行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连续5年、本世纪连续13年制定下发关于"三农"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强调"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都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如此,思想问题究竟出在哪了呢?笔者认为依然出在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对基本国情的真认识和真坚持问题。
我们说"三农"重要,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但究竟有多重要,并不是所有人都知之或知之甚深的。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与"三农"紧密相关。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探寻,就不难发现,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中,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农民和农业这个丰厚的土壤之中。中华民族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发源地和创造者,都离不开"三农"这个"根"。历史的转变,社会的变迁,文明的演变,其原始动力皆源于"三农"。几千年来,农村的兴衰,农业的扬抑,农民的诉求,作为中国社会最深厚最巨大的力量,从根本上左右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虽然,现在我们已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初中期阶段,但农民在人日构成中的主体地位基本没有改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没有改变,农村作为中国社会变迁、发展和稳定的决定性问题的性质没有改变。
因此,直至今天,无论是面对改革开放大计,还是设计未来蓝图,仍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立国、治国、兴国的牵动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来对待。但在现实生活中,"三农"这个"根"的理念、"重中之重"的思想并没有完全形成,更没有深植于社会大众心底和渗透到决策者所有决策行为之中。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上,"三农"问题常处于思想不畅和"断路"状态,谈无言、尚空谈已司空见惯。国家的"重中之重"战略,经常被习惯性地演绎或走样为"时轻时重"、"不轻不重"、"有轻有重"、"只轻不重"的玩术,从而招致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困差距不断拉大的后果。
(二)目标错位
农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但在改革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在宏观战略上用解决"三农"问题替代建设农业现代化。在具体工作中,又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农业现代化,用发展现代农业替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不能说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有什么不对,但用它们替代农业现代化这个基本目标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是相对具体的、具有时间特征的发展问题,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又可能与农业现代化的整体系统相区别。而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本来就不是同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而言的,在同农业现代化相联系的时候表达的是一个时空概念。尽管一些人对现代农业进行了不同视角和各自学科的诊释,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相当宽泛的推导和拓展,但还是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追求的发展目标不同。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经济目标;农业现代化则完全不同,它追求的目标是一个综合目标和系统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主观的,是其基本要素的客观反映,主要表现为农村主体、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村环境等的现代化。
(三)路径依赖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它作为一种文化发明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路径向度。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已出现了三大基本载体,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与此相关,有三种形态的现代化,即自发的、早发的现代化,外发的、后发的现代化和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厘清三大文明之间和三种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
人类最早发育起来的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母体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相比,农业文明提供了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存资料和生存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文明,是其他一切文明的基础。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它又必须以自己的农业文明为基础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美国,就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然后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但我们恰恰忽视了自己的农业文明这个"根",选择了一条"刘易斯外延式扩张"的道路,"把工业、城市做起来,然后反哺农业的路子",其弊端已很明显。中国"农业必须同时走舒尔茨内涵改造的路子,像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一样,把诸多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培育农村内生性的物质基础,增强造血功能,让农民农村农业同时现代化起来,农业这条短腿才能加长,农业文明才能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同时发展、同步发展、同样发展。
同时,中国现代化又是在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和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除了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外,肯定还具有中国特有的"个性"。我们说的三种现代化,"第一种是自发的、早发的现代化,例如西欧社会。第二种是外发的、后发的现代化,例如东亚诸国。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属于第三种现代化即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第三种现代化虽然也是输入的外发的,但与前两种现代化相比,它是相对于主体民族而言的多民族的现代化。不论从比较现代化的视角看,还是从各国现代化的历程和选择模式来对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转向"和"另一类现代性"都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它表明现代化没有超越特定社会传统的先验模式,亦没有既定移植或照抄照搬的现代化模式。在近2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虽然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但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却一直摇来摆去。尤其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模式、环境治理模式等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国情和客观实际。
(四)过程迟缓
国内有的学者根据农业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分为准备、起步、初期、中期和基本实现等5个阶段。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该进入初期阶段。正如前面所述,本世纪初,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仅为31.37%,才走完了不足1/3的路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其他三个现代化相比,起步迟,不持续。
1.起步迟
经过对改革开放近20年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三农"的18个"一号文件"(其中1982-1986年5个,2002-2017年l个),以及期间国家从"八五"到"十二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等文献的查阅考证,发现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86年,国家主要关注的是农村农业改革。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粮食生产,全力解决生存需要和温饱问题。之后从1987年到1996年的10年中,主要关注的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到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才首次提出要在2010年使"农业现代化登上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又在"十五"计划中提出,"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重大转折发生于2008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上述可见,农业现代化之所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与它的起点低、起时迟是紧密相关的。
2.不持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艰难爬行的。但从上述国家层面的文献中清楚地看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中央虽然连续下发了5个1号文件,但并没有明确涉及过农业现代化问题。后来到90年代中期,虽然提出了有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但只是在作为一种发展手段、发展途径的意义上提出的。从文献行文的格式和内容上看,几乎淹没在冗长的文字堆中难得发现,甚至在二、三级标题中都难得一见。更值得回味的是,从1980年到2000年,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从29%上升到31%, 20年仅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农业现代化指数不升反降,由33%下降到31%。只是从2008年之后,农业现代化终于进入了中国发展的快车道,在国家顶层设计、决策体系和大众媒体中获得了话语权。农业现代化这一提法从"迷失一隐现一彰显"的变化历程清楚地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充满坎坷的,是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寻求和实现突破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