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是朝阳,有生气,有希望,有梦想,更有各种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要知道很多,也想要学习很多,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好奇,这时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教学,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意义,并教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科学探索和积极探索,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设计探究性教學,提高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呢?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
小学教育分为六个年级,年级之间具有差异性,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要正视差异,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切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因此要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探索的思想。对于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数学老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在讲解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大家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一下三个重量单位可以用哪些物体来代表呢?"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无概念思想,让他们切身实际地深刻体会到三者之间的差距。类似的引导场景还有很多,教师要时刻提醒、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其接触新事物、新数学知识就可以从简单的提问"为什么"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老师教好学,学生上好学的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的亲密度指数、相处模式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教育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迈开步子、放开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积极探索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其探索欲望,增强其探索动机,有激情有意志地去钻研,去探讨,而老师则更多扮演解惑者的形象。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调节自身的心理,改变传统的对老师的看法,把老师当作朋友,学习的伙伴,勇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和老师探讨,双方共同营造一个活泼、民主、严谨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偏好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助推器。小学数学知识不仅在年级上跨度大、知识量大,而且对于刚接触学校不久的学生而言其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由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从而导致知识与身心发展的矛盾。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死板硬套,强行灌输,而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以现实中的场景为依据,创新方法,改善制度,创造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场景,从而方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选取合适的探索方式开展探索活动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取得共赢
在教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8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摆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记录在纸上,接着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自己说出问题,自己进行解决。通过之前的记录和操作,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不仅和组成它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还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组成长方形的正方形个数越多或者长宽同时增大,长方形的面积也就越大,反之面积减小。最后老师对学生们的探索发现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帮助学生们推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最简便的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内心的感情世界。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或批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质量。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