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取盆底康复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时期)收治132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仅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为对照组,采取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为实验组。将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静息、快肌、慢肌盆底肌肌力对照。结果: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在静息、快肌、慢肌肌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系统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
中国论文网 /6/view-13060370.htm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35-01
就目前疾病统计学表示,妊娠与分娩为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的最主要生理性改变,与病理性改变不同,采取系统的盆底肌康复治疗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1]。将在我院近期(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时期)收治66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并于治疗后采取超声检查复验治疗结果,旨在为产后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2]:产后妇女;发生盆底功能障碍;依从性较高;年龄20~50岁;可完成日常治疗。排除标准[3]:有心脏病或心脏起搏器植入史;既往泌尿生殖道瘘、泌尿生殖道手术史;精神异常;有神经肌肉病变疾病史;合并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者;依从性差。将在我院近期(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时期)收治132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1±24)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9例,。实验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89±25)岁,初产妇58例,经产妇8例。对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121盆底康复方法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器为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型号PHENIX,从50Hz频率开始,逐渐增强至80Hz,脉宽为250μs,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但不疼痛为适宜电流大小。依照生物反馈仪显示的压力波形,指导盆底肌肉收缩锻炼,10 min /次康复时间,当收缩持续时间达到10s时,可开始Ⅱ类纤维强化训练,每次收缩后休息3 s,总康复时长5min。治疗时间为20-30min,2次/w,15次/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即结合站、卧、立位,自主收缩肛门与尿道口,维持10s,20个/次,每日训练>5次。嘱患者可在白天任意时间段,完成盆底康复训练,对患者不理解之处给予指导,2个月/疗程。
13评价指标[4]测定治疗结束后3个月盆底肌肌力,对照两组肌力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采用百分比表现,数据相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在静息、快肌、慢肌肌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讨论
因先天发育不良、分娩或者盆底组织退化薄弱,此岸线盆地支持结构损伤、缺陷而致,以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便秘等为临床表现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唯一目前临床认可的治疗手段为盆底康复治疗,通过运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手段恢复、改善或者重建女性在妊娠、分娩以及各种过程中遭受到的不同程度损伤的盆底相关功能。盆底肌训练则属生物反馈的一种,在主观的意识下活动原理进行,控制通过学习达成,避免了错误收缩腹肌与下肢,完成自主控制与锻炼,使患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对盆底肌肉自主收缩并放松,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强化盆底肌群及逼尿肌、尿道括约肌肌力与控制力。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在静息、快肌、慢肌肌力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系统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