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学分制:一种新型的人才测评体系
摘要: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于2009级学生开始试行实施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学科课程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变革,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测评模式。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素质学分制;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创新
如果按照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二分法”,成功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那么,实施素质学分制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既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创新性提出并执着的秉承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有创新意义的、较完整的、较稳定的教学体系。该校教学成果《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标志着学校在非专业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已取得初步的、阶段性成果。试行素质学分制,标志着成功素质教育进一步从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性、可操作性层面,也标志着一种新型的人才测评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推行素质学分制是深化成功素质教育的必然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教育模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否则教育模式的实施也无法得到保障。素质学分制是在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提出的有别于传统学生测评模式的一种新型测评模式,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运用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全面考核、评价学生成功素质状况,把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课程的动手能力、品行修养以及创新活动、个性特长发展等综合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旨在以正确的测评导向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全貌的测评,充分凸显出该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
二、素质学分制的构建基础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创新完成的《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试行)》将学生成绩与素质学分的管理分解为:理论课程成绩与学分、实践课程成绩与学分和素质表现学分三部分。素质学分制的构成依据就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所著、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该专著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构建了素质学分体系。
解读该专著中“素质学分的测评”内容,可以归纳出素质学分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三、素质学分制的创新点
(一)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变革
与全国大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学分制相比较,素质学分制整合了一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的“三层楼”课程,即通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将其结构形式改革为“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或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自修课程。在此标志性结构形式下,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也随即发生改变。课程类别决定了学分类别,由此,素质学分制的结构形式与内容必然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目的是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方向性与实践性。素质学分制设立的专业自修课程能够对大学生的课外自学时间和自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进一步把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方向紧密联系,使其明确方向性,克服盲目性。从而有步骤、有层次地实现在大学教育奠基阶段由学业成功到就业成功的对接。
(二)课程内容的充实与完善
按照“大教学、大课程、大课堂”观,素质学分制在内容上增加了非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如成功学、创新学、国学精粹、西学经典等理论课程学分;增加了素质拓展实践课程学分,如认识性素质拓展、提升性素质拓展、专项素质拓展学分;增加了素质表现学分,即创新学分、特长学分、品行修养学分、其他表现学分。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创新”、“特长”、“品行修养”与“表现”。素质学分制体现了成功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原则、个性发展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生为本原则;也体现了自我修炼与内化学习的教学观与学习观,贯彻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的发展教育观。
目前,这样的素质学分测评体系相形传统的学分测评体系,确实更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创新整合了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了“非专业素质学分的测评”,是素质学分制与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测评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与大多数高校所沿用的学分制的区别所在。
诚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测评体系,特别是在实施素质学分制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不断完善,其效果还需要较长的实践积累过程来检验。“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在改革创新时代,肩负创新使命的大学教育一定会迈着坚定的步伐勇往前行。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素质学分暂行规定(试行)[Z].2009(10).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务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