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 要 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停滞不前,特别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面问题重重。本文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着手,在分析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在事业单位总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往往占有相当比例。固定资产往往具有期限长、投资额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益,而且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其涉及事业单位内部结构调整、责任分配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达不到开展内部控制的要求。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事业单位管理阶层缺乏内部控制意识,管理人员尚未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职责分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权力过分集中。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单位出现人才短缺、人员过剩等人力资源问题。第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覆盖面较窄,且与单位发展实际不吻合。第三,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机制不畅通,没有设立合理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且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之间权责混乱,遇到问题无法及时沟通。
(二)管理不规范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按照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政府采购性质的资产,而是自行完成资产购置。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保管环节、领用环节、报废环节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各项手续不规范、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领用记录不全,实物登记台账缺失,等等,这势必会影响资产管理质量,出现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等局面。第三,部分事业单位在调拨资产、转让及报废资产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批手续,财务处理不规范,无法按照程序办理。与此同时,有的事业单位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未及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保管情况进行清点。
(三)账实不符
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基础财务工作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这就会导致利润作假、私建内账等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无法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由于缺乏精确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其内部控制无法统一确立各项标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以及财务部门未做到相互沟通协调,没有及时对账、清查,若遇到上级部门突查,甚至会出现编造数据记录等现象,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存在账账不符、账物不符等问题。
(四)使用效率低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具体采购过程中没有遵循采购流程,而是单纯地按照单位领导喜好、意愿重复购置或购置需求性不高的固定资产,这势必会影响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控制、考核、效益分析,也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调度进行合理统筹安排,这就会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细节出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加强事业单位领导阶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其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将各项制度建设纳入事业单位日常事务中,进而促进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内控规范的要求,将财务部门利益与内控制度建设联系起来,真正将内控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第二,优化组织机构,构建起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灵活操作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划分管理层次时应以不同的管理幅度为依据,既不能过分细化各部门的职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粗略到连关键部门都没有设置齐全,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事业单位实际实现科学划分,做到实用、高效、节约、协调。具体而言,在管理层次的划分上应该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各个职能部门协调起来,确保关键部门的健全完好,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对于管理机构,要注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保证不对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把重要权力合理分配给各个方面。第三,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事业单位要在选人、用人、留人上下功夫,应结合岗位现状和单位长期发展计划来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切实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此外,定期开展相关会计制度学习,并全面加强财务人员道德教育,同时要加大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
(二)改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式
改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建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固定资产预算管理,通过明文形式规定固定资产预算的编制要求、审批要求以及执行要求。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编制工作,必须与事业单位生产经营需求以及战略目标需求相符合,综合考虑投资方向、成本、规模、盈利、风险等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在深入、细致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资金投放量与投资进度。第二,强化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授权审批方式,严格各项程序与控制措施,明确权责,规定经办人、审批人的工作要求与职责范围,强化授权审批制度建设。审批人必须严格按照授权批准制度,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批工作。第三,日常维护保养制度。通过构建资产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固定资产,及时消除多种安全隐患,进一步减少资产使用风险与资产故障率。若固定资产需要大修,必须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评估,在全面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提出修理方案,经负责人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将资产维修保养费用直接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在规定的预算额度内进行维修保养。
(三)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是事业单位建立各项控制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事业单位信息交流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加强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平级之间的交流,确保事业单位职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外界展开对话。第二,增强事业单位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包括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事业单位与媒体之间、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确保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三,事业单位在完善信息沟通渠道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事业单位职工的交流能力,防止员工因表述或倾听有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力度,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科学地把控和管理主要风险点。
(四)加强监管
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对事业单位各个工作岗位以及各部门进行监督和反馈。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因此,要想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就必须先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要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以总部的管控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管理好全部的控制评测工作,制定好内部监督标准和制度;另一方面就是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依据评价方案,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此外,内部监督系统应该建立结果改善机制,只有不断优化和改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体现监督工作的价值。最后,还要全面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严格付款审批流程。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众多,必须按照需求设置岗位,以防出现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不同岗位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三、结语
本文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方式、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多角度分析,旨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
(作者单位为锦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 徐�G.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
[2] 贾鲁渝.探讨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J].企业导报,2011(13).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