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九个要素
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在全球范围内给监管者、金融从业者、投资者上了一堂�忆犹新的风险管理课,系统检验了全球尤其是美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已过去整整十年,回望十年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那场危机,复盘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监管当局政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对当前我国应对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升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宏观层面,我们能从金融危机中得到诸多教训,如货币政策失位、监管缺位、激励错位等,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微观层面,放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上,尤其是把目光放在在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的金融机构身上,总结其基本经验,我们就能找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对我国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推动了行业洗牌,直接检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一方面,一部分大型金融机构或遭遇巨额亏损,或相继陷入困境,或倒闭,如2007年8月贝尔斯登旗下的两支基金倒闭。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2007年底,美林和花旗总裁相继因公司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责任而辞职;2008年9月,雷曼、美林陷入困境,被迫破产 或被收购。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等则安然度过,并在金融危机中通过并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如2008年3月,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在2011年实现资产规模跃居美国商业银行之首;2008年10月,富国银行并购美联银行。高盛银行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中唯一一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主动压缩住房抵押证券交易额的银行,虽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显示出了卓越的风险管理能力。
虽然这几家银行近几年也陆续爆出过丑闻或亏损,但这也掩盖不了其在上轮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十年来,诸多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这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但不同研究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因素――卓越的风险管理。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日趋复杂,金融系统性风险升高的大背景下,总结良好风险管理经验,提炼风险管理基本要素,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复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卓越风险管理的外在表现
纵观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健的大型金融机构,有效的沟通、可靠的风险评估、适当独立的风险管理、有效的组合管理、全面及时的风险报告是这类机构卓越风险管理共同的外在表现。
有效的沟通。SSG(Senior Supervisors Group)发现,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好的大型金融机构,“在全行层面更有效的传递和分享定量及定性信息”。一方面,高级管理层能够尽早察觉ABS市场发展趋势,在形势恶化到无法挽回之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跨部门或跨业务条线的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只要有一个部门或业务条线获取某些重要风险信息,那么横向上其他部门也能及时获取信息,纵向上高管层也能全面获取相关信息。同时,这种有效沟通也更容易使高管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条线在面对某项决策时达成共识,更有利于决策执行和政策落实。
准确的风险评估。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优异的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强大的风险量化团队,建立了复杂衍生品估值、定价团队,而不是简单依靠外部评级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买入或卖出决策。同时,持续利用证券价格变化验证、优化其风险计量体系,及时修正对复杂衍生品的估值。通过准确可靠的风险评估,这类大型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洞察证券市场上各类证券价值,还能结合市场信息及时捕捉市场情绪变化,在市场形势恶化之前调整仓位,最大程度避免损失。
与之相反,金融危机中遭遇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普遍不重视独立风险评估,片面依赖外部评级信息。当外部评级信息整体下调时,整个次贷市场上投资者情绪及价格预期已大幅恶化,在此情况下,这类金融机构只能或者大幅打折出售所持证券,或者继续持有基础资产大量违约的证券。
适当独立的风险管理。业界及学界的一个普遍认识是,风险管理和审计一样应该和业务运作保持严格独立性。但从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的银行来看,风险管理团队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到具体业务之中,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尽量达成和业务人员一致的风险认识,共担风险和责任,共同推进业务发展。在这些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运作保持了适当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和“审计独立性”是有实质差异的。审计不同于风险管理,审计只是对业务操作合规性、合理性和完备性的一个辨识过程,本身不会带来盈利的增加或减少;而风险管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审查功能,在大多数风险管理架构下,风险经理的决策直接影响业务盈利状况。在适当的方式下,风险经理应成为风险承担者的帮助和支持者。同时,如果风险管理保持过高的独立性,那么在很多情况下在信息收集方面会面临障碍,或者信息收集不及时或者信息收集不全面,这些信息对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风险经理难以及时,察觉模型的弱点和新的风险。
有效的组合管理。有效管控集中度风险,合理分散、转移风险,是这些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银行的又一重要特征。如德意志银行成立了贷款风险管理部,利用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开展对冲、转移、定价等组合管理活动。这些银行在金融危机前及金融危机后通过组合管理实现了以下目标。一是在保留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基础上,降低和管理集中度风险,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二是通过分散信用风险,为新业务腾出空间;三是监控和对冲违约风险,在业务层面上建立对冲成本问责制;四是降低和管理组合风险(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五是增加信用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准确、全面及时的风险报告。纵观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的银行,这类银行普遍构建了全面的风险报告体系,并将其系统化。风险报告促进了风险计量及检测结果在业务决策中的应用,进而又反过来推进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的建设。在金融危机中遭遇困境的银行,其风险报告信息相互割裂,整合性不强。这是由于各类风险通常由不同的管理单元分别管理,各管理单元分别了解各自管控范围内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然而,风险间是有关联性、传染性的,各风险类别或业务条线的单一报告,很难让高级管理层从整体上管控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以及资产组合的全貌,从而理解某单一条线所面临风险对于企业整体的影响。此外,“碎片状”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将各类信息汇总并加以展示的平台。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银行的风险报告整合了各类风险要素,全面涵盖各类主要风险,完整反映全行资产组合全貌。 卓越表现背后的“肌理”
银行风险管理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结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浪嗟姆缦瘴幕�的基础上,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卓越风险管理背后的“肌理”。
良好的治理架构。金融危机中良好表现银行首先都是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银行。这类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部制衡机制较好,所有重大事项,包括薪酬激励设计、风险管理框架、风险偏好均在监事会充分监督的情况下董事会审批通过,确保其薪酬激励合理,风险管理框架完善,风险偏好与银行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二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并在此前提下较好地平衡了股东、员工、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良好风险文化的培养有足够认识,并充分参与到风险管理活动中。以高盛为例,家族式经营、合伙人制度和轻资本运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团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度的投资银行,合伙人制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市后,高盛合伙人仍占员工总数的1.5%左右,仍然发挥着作用,合伙人的选拔以员工的商业贡献和文化适应性作为主要评选标准。成为合伙人后可以参加合伙人奖金池的红利分配,并可将所得报酬投资于公司自营业务中。合伙人制度的优势:一是吸引优秀人才长期稳定工作;二是作为合伙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风险文化是卓越银行的“DNA”,是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严谨、严肃的风险文化能够树立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风险意识,建立全流程风险管理规范,筑牢无盲点的风险防线,强化审慎、稳健、规范、负责的企业形象,赢得市场、投资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金融危机中良好表现银行均注重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并从多个维度将其融入自身的经营管理当中。以高盛为例,高盛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企业14条基本原则中,这14条基本原则浓缩了高盛过往的许多风险管理经验。企业的声誉至高无上,新加入高盛的员工都会被教导“尽管单个人无法使高盛成功,但任何人都能给这个企业的声誉带来巨大伤害”。在高盛,最快丢掉职位的方法不是亏钱,而是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做出有损公司声誉的风险决策。
稳健且一致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管理决定了银行愿意承兑的风险水平,并影响银行从战略决策、授信政策制度到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等一系列决策活动。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的银行风险偏好普遍稳健且一致,具体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风险偏好和银行自身复杂程度、风险文化、风险战略相适应,既不冒进,又不过于保守;二是风险偏好管理有效衔接了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统一在风险偏好指引下,并且能够互为工具,互为抵补;三是风险偏好管理的透明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风险偏好管理提供一个在整个机构层面供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各经营机构交流、理解以及监测银行能够接受风险水平的平台,它显性地规定了银行在实施业务发展战略时其风险承担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边界;四是风险偏好在全行上下一致的贯彻执行,风险偏好管理融入到银行管理决策流程及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并通过授信政策、流动性管理政策、限额政策等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工具有效落实和传导风险偏好。
合理的考核激励。国际上历次发生的金融危机表明,许多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与其设定的目标和内部确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一致,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于追逐短期效益,过度承担风险,背后的内涵均为员工绩效管理不当。良好的员工绩效管理是有效约束员工行为,减轻风险管理体系负荷的重要工具之一。绩效管理包括薪酬体系、业绩考核、违规处理等内容,它将员工承担风险的行为与员工的薪酬、业绩考核、合规等连接在一起,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危机良好表现银行实践看,其主要特点是薪酬激励机制在长期价值创造与短期利益驱动间保持平衡,薪酬政策与其总体风险幅度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利益保持一致。风险绩效目标主要基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确定,并且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客户满意度、保持率和增长情况;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声誉;三是员工雇佣期、发展及生产效率;四是市场份额及增长率、价值创造情况;五是运行有效性及效率;六是员工行为的风险管理政策合规性,以及所有内外部法规的合法性。通过良好的机制设计及有效执行,金融危机中良好表现银行的考核激励较好地平衡了长期战略与短期目标、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有力推动了金融机构全体员工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价值。 良好实践的启示
虽然这些良好做法在美国市场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但对国内商业也具有很大程度的适用性。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风险管理的基本机制,那么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和着手,提炼、完善、执行有效风险管理的九个基本要素。首先是具备良好的治理架构、风险文化、风险偏好、考核激励,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报告,实现对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洞察;合理的风险评估、独立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组合管理,确保合理管控风险。有了这九大要素,辅之以合理的政策流程和工具方法,商业银行才能有效管控复杂局面。
在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放弃过往追求做大规模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旧模式,转变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良好风险文化,积极“练好内功”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做好长远规划并持续完善。在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商业银行应转变理念,要认识到风险管理理念、文化和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简单通过资源投入、培训宣导突击完成,提炼、总结、执行全面风险管理九大要素必将是一个长期持续改革的过程。
二是摆正风险管理九大基本要素的关系。从国际良好实践银行经验看,良好的治理架构、严肃的风险文化、稳健一致的风险偏好和合理的激励考核是构建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这4个要素就好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大厦的基石,只有以上环节基础稳固,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工作。
三是不能不重视九大基本要素而刻意追求“器”和“术”。当前一个思潮是采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构建先进的风险识别评估工具。但在基本要素都不具备的前提下,再先进的工具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稳本固基”,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精进风险管理工具,才能实现商业银行基业长青。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