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后,京津冀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京津两地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政治中心地带,经济扶持力度大,因此经济发展尤为迅速。相比较而言,周边的河北省由于地势、资源、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相对落后,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塌陷区和长期贫困问题的凸显区。 贫困人口存在的原因
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反映出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带动该区域人民收入增长和福利提升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功能设定,环京津贫困带属于京津冀特别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区,承担着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保育功能,因此国家实施限制性开发政策,某些地区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而无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涵养的矛盾突出,区域内扶贫成本高难度大,制约扶贫开发的约束多。
京津冀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扶贫的根源。京、津发展的“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处于京、津周边的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得到改善。2006~2016年,京津冀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收入指标不但继续扩大,且差距增长率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导致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难以深入,国际化大都市与贫困乡村同时存在。
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距。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却差异悬殊。从产业结构比重来看,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是典型的服务业为主的超级城市,其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高,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天津市的经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从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转型的阶段,处于产业链的中端;河北省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除唐山、石家庄等个别城市外,高科技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均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主导产业以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京津冀三地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异限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导致现代化与贫困共存的局面。
京津冀财政投入差异大。2012~2016年,河北省加大对扶贫的财政投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8.7亿元,其中2016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1亿元,比2012年增长5倍;2016年投入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1.6亿元,比2012年增长8倍。此外,中央财政投入扶贫资金23亿元。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49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84%下降到3.89%,下降5.95个百分点。但是,京津冀三地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异,尤其在人均财政投入、重点项目财政投入方面存在着向京津地区倾斜的情况。 河北金融扶贫的尝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普惠金融写入会议决议。金融扶贫通过运用资本的力量,为贫困地区输送金融资本,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以财政投入带动金融扶贫多方深入。政府扶贫部门与金融机构协力合作,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特别是从2012年起至2014年,河北省连续三年对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每县每年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各贫困县政府设立资金池,促进资金集中投放和统筹使用;省、市、县政府分别成立国有独资或控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担保公司,通过与金融资本结合作为扶贫基金用于建设担保平台,撬动金融资金;政府以扶贫基金、财政贴息等方式,带动金融机构投资。同时推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以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来负责金融扶贫的实施。河北省要求各贫困县成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县以金融办为基础组建金融服务中心;乡镇以财政所为基础建立金融服务部;村以两委会和驻村精准扶贫工作组为基础建立金融服务站――打通金融进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市、县政府分别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可能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除了各类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参与之外,河北省通过省、市、县政府成立国有独资或控股的融资企业,加快在贫困地区增加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力争实现贫困县村镇银行全覆盖。
以产业、企业、项目为依托具体实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扶贫的立足点。河北省致力于引进中央企业及其所属企业或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合资成立项目公司。以旅游产业、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为带动,依托项目和企业带动农户实施金融扶贫,并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利用龙头企业的商业信用来发放产业链贷款。
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夯实金融扶贫基础。信用是金融之本,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扶贫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也能进一步帮助金融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创新。河北省在加快推进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鼓励银行业机构向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融资需求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结合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例;在贫困地区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
探索“电商+金融”扶贫模式。电商扶贫是与金融扶贫相融合,配合商流物流有效对接,帮助特色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2018年6月,河北省商务厅发布电商扶贫工作方案,制定了关于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网络商品的开发和推广、发挥电商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电商培训和创业就业的工作计划,在此过程中打造贫困县农产品的品牌。2018年,河北省62个贫困县网络零售额将达到130亿元,带动3.1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 京津冀金融协同扶贫的建议
京津冀区域扶贫脱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涵,而金融协同发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而京津冀金融协同扶贫则是缓解河北省贫困,缩小京津冀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是助推京津冀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以下措施:
协调京津冀金融扶贫政策,跨区域整合扶贫资源。由省(市)级金融办或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建立金融扶贫平台,三地区政府建立“扶贫联席会议”,协调三地金融扶贫政策制定,其中包括金融机构跨区域扶贫的考核与管理;整合辖内各金融机构扶贫资源,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扶贫任务与措施,实现京津冀金融扶贫资源统筹调度、跨区域的规划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
建立“京津冀普惠金融基金”与“京津冀扶贫联合担保基金”,跨区域撬动扶贫资金。利用京津两地的优势,争取包括财政投入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建立“京津冀普惠金融基金”,利用基金进行直接救助式精准扶贫;建立“京津冀扶贫联合担保基金”,以此撬动更大金融扶贫资金,打通京津冀金融扶贫的地区壁垒,实现京津资金对河北的反哺。
建立“京津冀扶贫大数据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支持。加紧农村地区、尤其是河北农村地区互联网设施建设,提升扶贫地区信息化水平。建立京津冀扶贫大数据平台,对扶贫进行监测和管理,以此作为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管理、精�史銎犊己说囊谰荨M�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和检测,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提供金融支持,防止脱贫后返贫,实现多元化精准扶持、标本兼治。
京津冀协同共建旅游与农业项目,实施跨区域产业扶贫。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及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推进,很多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得到开发,京津地区成为河北旅游服务、绿色农产品的重要市场,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围绕这些旅游产业、特定的农业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和企业为核心提供金融支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式金融扶贫;同时也可以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创业式金融扶贫。实现跨区域的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的对接。
京津冀协同管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金融的基础就是信用,信用建设对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尤为关键。以信用为基础会推动更加持久的经济合作和长效发展;而信用缺失、信用环境不佳严重制约扶贫效果,尤其是对产业扶贫来说更是难以为继。2018年9月,北京市旅游委与天津市旅游局、河北省旅游委共同签署《京津冀地区旅游信用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三地将搭建京津冀旅游信用信息监管平台,推动京津冀旅游行业建立统一的诚信体系和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本项目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JB016)、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JB037)、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4JGC096)、 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效优选计划(BPHR2018CS11、BPHR2018ES0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