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管新规时代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化与蝶变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以来,配套的实施细则正渐次落地,大资管行业的银行理财、信托、基金、证券、保险、私募正面临着一场巨大而深远的变局与重构。资产管理是药材,财富管理是药方,私人银行是“御医”。药材行业竞合格局的改变需要“御医”加快转型。与此同时,老龄化时代高净值人群的需求已经出现理财恐慌与传承焦虑并存的现象。监管规制、行业洗牌、需求升级都在催促私人银行业与从业者加快自我进化与净化,实现转型与蝶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认为最近二十年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边界趋于模糊。一方面,“前店后厂”或“厂店合营”,即资产管理产品的研发提供与产品销售及配置的结合,逐渐成为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服务高净值客户的通行模式。另一方面,产品组合与资产配置的价值依然弥足珍贵,“御医”的药方需要博采众长的好药材。无论是传统的人与人深度沟通的信任托付,还是新兴的人工智能投资顾问,私人银行服务的内在逻辑需要从卖产品向卖组合、出方案升级,从提供选项向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转型,从服务财富的保值增值迈向追求财富与人的和谐传承。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起源于证券公司的探索突破,萌生于对抗通胀“跑赢刘翔”的朴素愿望,推广于银行零售业务的去储蓄化,发展于基金、信托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融合于银行等客户渠道大平台。后资管新规时代,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迎来差异化、平台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跨界融合正在重塑财富管理行业格局。新规之后的监管跨界、产品跨界和科技跨界将深刻改变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面貌,助推中国私人银行业在第二个十年走向成熟。首先,监管部门与财富管理机构在拥抱科技的方向上达成共识。新近出台的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取消“首购网点面签”的限制,充分展现了监管当局对新科技和媒介的尊重。其次,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行业已形成互利共赢的“立体式生态圈”,各机构之间产品的交叉投资越来越深入,没有哪家机构在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时可以只提供自己的产品。最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正在将金融行业推向金融科技化的新时代。
我们认为,后资管新规时代,得高净值客群者得天下,私人银行势必成为泛资管行业私募产品的主要代销渠道。在心怀乐观愿景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理性和稳健,构建谋篇长远的资产配置服务。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需要规模化运营高净值客户服务和精细化深耕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双轮驱动”,依靠金融科技和专业队伍打造投资顾问型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一手推动防范资产泡沫和资产轮动周期风险的产品供应和配置方案,另一手构建财富传承与家庭规划的全周期价值链并配套相关咨询方案服务。
关于高净值客户服务的规模化运营,中国私人银行业已经积累十几年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时至今日,私人财富管理在中国的广度与深度已远远超出2007年行业发轫之时。中资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认识虽有反复,但也已形成共识:不能走外资同行激进销售、急于求成的老路,也不能走所谓事业部模式自立门户、以邻为壑的邪路。在资产配置与资产管理方面,后资管新规时代的私人银行从业者要践行一套以方案设计为宗旨的服务哲学,从私人到法人、从摇篮到天堂;要构建一条围绕家族需求的生态链,涵盖生活与生意、金融与非金融之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式、顺势而为、逆势布局的资产配置平台,遵循财富管理的“铁律”;要打造一支有专心更有恒心的专业化队伍,开阔眼界、提高境界、把守边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必须承认,在资产配置价值链上,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等体制内金融机构并未成为最高附加值的获取者,过去十年私人银行及银行理财服务过度依赖了“刚性兑付”的影子。我们认为,未来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财富管理关系重构,权重颇大的银行理财“代销化”,法律关系的边界消解“刚性兑付”的结界。在大资管行业从影子银行向真资管、主动管理转型的过程中,中资银行私人�y行部门应该厚植主动管理的投研能力,提升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和订制化水准,逐步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领先的大类资产配置FOF及MOM管理人。
关于金融科技赋能私人银行服务,既要着眼新科技、新媒介、新路径对70后到90后私人银行客户的新行为塑造,也应深化智能投顾和机器人客户经理对私人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金融科技通过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机器人客户经理、智能投顾等新技术将改变新生代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社会变迁和代际传承使精英人群生活理念为之改变,对于财富幸福感的追求方式和需求层次都在提升,国际化医养、后代教育、品质生活、终极关怀和家族传承成为私人银行整合服务的主要资源链条。在资产配置方面,智能投顾存在四点局限性: 一是环境切换之惑,类似“分段函数”模型难以准确判断市场是否以及何时进行环境切换;二是正交资产样本的有限性,选择尽量多相互正交的资产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三是智能投顾模型求解的障碍,模型如何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中的约束条件来获得持续有效的方案是一大难点;四是另类资产的融入困境,目前智能投顾主要是用流动性较好的ETF或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进行投资组合,难以兼顾PE及开放周期不规则的私募等另类产品。由此, 在个性化环节仍然需要持续的、有温度的互动沟通和专业介入, 中国第一代私人银行家们需要坚定信心、“人机携手”,帮助客户实现对财富增值和传承的美好向往。
关于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的精细化深耕,在加强科技赋能的同时,面对超高净值客户创富、守富、传富“三位一体”的需求,私人银行业需要打造立体式私人财富管理体系。信任托付、陪伴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人群(尤其是企业家)传承,是中国第一代私人银行从业者的历史使命。传承家业和企业家精神需要行业同仁操持金融为术、法治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在修身治业的家国情怀中去实践家族财富管理的“供给侧革新”。四十年芳华过后,中国民营企业家客群的需求主要围绕投融资一体化、高端资产配置、家族财富管理、跨境金融以及家业治理整体方案。为企业家提供包括投融资和家族财富管理在内的综合服务,需要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提供“五个金手指”的全方位服务,即高端保险、在岸与离岸家族信托、海外资产配置、PE股权配置、授信融资,唯如此方能打造立体化、全周期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体系。首先,中资银行需要在家族办公室业务领域尝试体制机制创新的顶层设计。其次,私人银行从业者要持之以恒地向客户输出值得信任的正能量。家族财富管理是金融、法律、文化的集大成者,只有诚信、专业并从长期甚至长远世代真正为客户考虑, 才会赢得家族几代人的认同并产生可持续的价值。在浮躁的环境下,家族财富管理从业者需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再次,要旗帜鲜明地抛弃刚兑,拥抱价值投资。家族财富管理的资产配置逻辑是有耐心的资本、有长情的投资、有深度的传富。家族传承“三生三世”的美好向往显然不能寄望于信托公司等自我感觉“保刚兑”。最后,要把家族治理作为家族财富管理的顶层设计。家族信托、全权委托资产管理、家族办公室服务三位一体运用于从私人到家族、从家族到家业的无边界服务,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那些已经三代共治或四世同堂家族的深切需求。需要统筹考虑的不仅是家族决策规则,更是世袭罔替的家业制度。因此,规划家族治理、设计家族宪章是私人银行家的本职。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私人银行业务未来仍然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一片蓝海。中国私人银行从业者必将在行业进化与自我净化的历史中收获闪闪发光的人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研究观点)
(孔庆龙系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总裁,聂俊峰系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总经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