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提升路径研究
一、“互联网+”下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自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262亿元(见图1)。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从2012年的18.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983.4亿元。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态迅速崛起,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主体:
1.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研发及运营消费信贷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发达的电子渠道和支付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线上拓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有力抓手;另外,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拥有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可比拟的品牌影响力。
2.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不吸收公众存款,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直接受理消费者的消费贷款申请,为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者发放贷款。另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与商户开展业务合作,通过在消费环境中嵌入使用消费贷款,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户。截至2018年4月,全国获得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已达25家,盈利能力、业务规模、客户群体都在不断地扩大。
3.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2015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之前,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拥有强大线上消费场景和海量用户群体是电商企业运作消费金融的最大竞争力。它主要依托于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及小额消费贷款服务。如百度金融通过旗下的“百度有钱花”不断扩展教育分期、家装分期、医美分期、租房分期等市场。苏宁消费金融产品“任性付”不断拓展消费场景,覆盖校园、旅游、教育、通信等细分市场。
(三)“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特点
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是传统消费金融和互联网理念、技术相融合的金融活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出现了新趋势,获得了更多的客户和更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场景化的服务模式。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不断构建线上金融场景,向更多垂直细分领域渗透,主要包括教育、旅游、医疗等分期付款业务。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不断完善,金融�C构通过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全面嵌入到众多的消费场景中,这样一方面增强用户的黏性,让用户对产品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让消费金融产品有了更长的生命周期。
2. 客户群体扩大。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业务主要服务于收入较高、信用记录良好的人群。而低收入的年轻白领、蓝领及部分弱势群体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大多难以得到传统消费金融服务。而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缺乏征信记录的客户群体提供了消费金融服务,填补了服务空白。
3. 大数据化的风险管理。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以电商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介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这对消费金融业务的风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消费金融的线下风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风险管理已逐渐成为管控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的“安全门”。
二、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驱动因素
1. 外部驱动因素。
(1)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开拓了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新模式,促使各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模式。2015年,人民银行发文明确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例如,基于大数据的风控系统主动收集、分析、整理各类征信数据,将传统消费金融前端销售依靠大量人工作业模式升级为依赖系统和数据自动决策的自动信贷模式。
(2)国家消费升级导向为其提供政策引导。自2009年正式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国务院印发相关指导意见,通过出台鼓励大众消费、养老家政消费、信息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消费等多项措施,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政策引导。
(3)消费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广阔市场。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试点,细化金融服务,填补金融行业空白。此后,鼓励更多具有消费金融资源的出资人参与试点,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带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迅速发展。2016年,消费金融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消费金融市场出现爆发式的高速增长势头。
2. 内部驱动因素。 (1)盈利角度:商业银行业务定位从高资本消耗转向轻资本业务。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生存的制度红利逐步消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鉴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加速转型,降低高资本消耗业务占比,发展消费金融等轻资本业务来优化结构。轻资本业务以非利息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以较少的资本消耗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以商业银行传统的消费金融业务为例,商业银行代收代缴、银行卡、理财等消费金融服务基本不占用资本或者占用极少的资本金。所以,发展轻资本业务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
(2)风险管理角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亲周期化”转向“远周期化”。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传统的对公信贷业务具有较强的内在亲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市场前景看好,企业需求旺盛,银行加大信贷供给、扩张冲动较强;在经济下行阶段,由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抵押物价值下降,银行惜贷倾向明显。而消费金融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远周期”特征,抗周期能力强,能够提供稳定预期收益,符合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路径研究
(一)深耕客户群体,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商业银行应围绕客户身份特征、风险控制等数据整合消费者信息,对客户进行分层营销和维护。一是建立跨部门的个人消费金融信息平台,汇总客户消费交易数据,实现系统内客户资源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分析,筛选目标客户,实行精准营销,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围绕客户群体特征,推出专属化产品。譬如,针对年轻富裕群体大力发展信用卡分期、汽车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等业务;针对家庭客户群体,可重点营销家庭医疗、旅游分期、幼儿教育等消费金融产品。三是根据客户职业、收入、征信等风险特征,形成区别化定价。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制定低价格、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产品,吸引低风险、高质量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定价策略提升风险容忍度,实现客户群体的深层次耕耘。
(二)巩固传统优势,丰富产品内涵
商业银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开发经营了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等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产品线较丰富,业务经营较为成熟。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业态迅速崛起,消费金融业态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传统的消费金融业务优势逐渐削弱。以汽车消费金融业务为例,随着全场景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以汽车销售、保养维修、车险等为主要内容的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汽车金融公司凭借高效的贷款审批效率、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提高了客户黏性,扩大了客户价值,迅速占领了市场。为巩固市场份额、保持传统优势,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借助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客户远程授权方式,实现在线实时申请、实时授信的高效业务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定制灵活的还款模式、创新丰富抵质押方式,实现产品功能的优化。
(三)推动支付工具创新,拓展线上业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商业银行为保持消费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借力互联网技术,创新互联网支付工具,通过线上业务的持续深入,不断优化和拓展现有业务模式。推进支付技术改进升级时,应充分考虑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通过发展新兴工具,促进“小、频、快”类消费金融行为的增长。以招商银行推出的纯线上贷款产品“闪电贷”为例,其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优化预警模型,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商业银行应该加快移动支付产品和工具的应用创新,逐步形成移动支付产品线,涵盖旅游、日常生活缴费、运动、医疗、出行、教育等,拓展线上服务覆盖面。
(四)重视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兴起,各种信贷欺诈、信用风险违规案件也随之出现。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消费金融业务的数据征信范围有了很大的延伸,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更多的非金融机构数据进行风险控制。譬如,采用样本数据区别不同标签用户的行为特征,通过对客户画像,确定征信评级,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研究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结合金融行业特点,辨别有效数据,着力增强数据采集、管控、分析能力,不断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五)挖掘新兴领域,打造场景金融
金融服务和消费场景融合的场景金融将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的�l展趋势。商业银行应将金融产品融入具体的场景中,随时依托场景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使“场景化”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之一。应高度重视并打造场景化金融,在发挥线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点,为客户提供更专业、便捷的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Y,XS)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