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国企的混改“施工图”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今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混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指导意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16年出台了7个专项配套文件和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同时,国务院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这些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共同形成了我国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众多行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税改、金融改革、价格改革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论坛上披露了央企混改的最新进展。据介绍,这几年发改委、国资委组织开展的两批共19家央企混改�点,央企二级公司有10家,三级公司有9家。这些试点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引入投资者、设立新公司、重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工作。
与此同时,通过混改出现了3个明显成效,即投资实力明显增强、杠杆率明显降低、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中国联通、东航物流等混改试点方案落地实施,改革力度大,市场反映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比如,2017年中国联通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已从62%下降到了36.7%,不再持有51%以上的股权。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国有部分股权实现了多元化,使公司更加市场化。中国联通“混”的工作基本已经结束,下一步的重头戏在于“改”。
2017年12月,有31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纳入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步伐加快、领域拓宽的整体态势。2018年将进一步推动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所属企业员工持股,坚定推进公司资产证券化进程。并且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新局面。
混改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改革,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混合,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微观层面指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相互融合。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混合,也就是国企的主动混合行为,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企业和各地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对改革认知的误区。比如企业混改意愿不足、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等。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生产资料货币化向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转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再单纯强调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共有,更注重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资本混合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是有部分专家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今后建成的都是混合所有制或股权多样化的公司,国有企业还从何谈起。公司制企业与原来的国有企业的内涵是有极大区别的,这些问题不好解释。尽管有规定说,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即国有企业。但是,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与全民所有制规定的国有企业是不同的。
有部分同志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搞股权多元化”。其实,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股权多元化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区别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与非国有共同持股的企业,而股权多元化改革强调多个法人持股,不要求一定是不同性质的持股方的多元持股。
有企业管理者认为,国企与非公经济在体制上混合存在障碍。国企自我优越感强,一切事情自己说了算,办错了大家负责。不足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人浮于事,思想相对保守。而民企正好相反,双方很难适应。况且国企在人员管理和选人用人上和民企观念不同,国企用人选知己,民企用人选同乡。管理企业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好的国企不愿意与民企融合,愿意找有实力的混合。而民企又不愿意与差的国企混改,国企怕国资流失,表现为国企不愿将盈利能力强的核心部门对民企开放,而民企则担心参加混改后没有话语权。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