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系统的建设
要: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战略和业绩的整合》(2017版),强调了风险和价值之间的关联性,企业应该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公司治理的有力保障,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提升企业创造、维护价值的能力。本文根据以上理论,阐述了亨通力缆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在开发阶段中,基于全部风险管理理念,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创造价值;应收账款;管理系统
一、引言
受到外部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本身就有持续的为其投资者增加价值的巨大压力,从而传导给持股公司的管理层;二则,现在公司内部考核机制的要求,也要求管理层更多的关注于价值创造,形成了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李心合,2007年)。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战略和业绩的整合》(2017版),强调了“在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能使管理层在权衡风险和机遇时,也提升企业创造、维护价值的能力”。内部控制已经发生转变,从合规监管与风险防范为主悄然转为以增值为目的,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损害未来价值与经营业绩的前提下,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其战略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以战略和业绩评价为导向的风险管控方法(毕马威,2015年)。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功能。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起源两个功能――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和一种管理方法。内部控制起源于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内部牵制,其目的是查错纠弊;控制对象是钱、账、物等会计事项,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型(王立彦,2012年)。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重要性》报告中,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促进企业贯彻执行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1958年10月,AICPA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是为了按照公认审计准则来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
1972年AICPA以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予以重新公布,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988年4月,AICPA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55号》,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1997年1月COSO报告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78号》将内部控制结构改为内部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尽管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在描述内部控制的功能和目标并不局限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始终都是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目标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即使是 2004年的COSO报告也是如此(李心合,2007年)。
三、内部控制的功能型转变的内在要求
与审计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所不同的,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更服从于价值创造。根据代理理论,随着职业经理层的普遍实施,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所有公司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也成为公司管理当局的首要任务。COSO发布了新版(2017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与战略和业绩的整合》,相较于2004年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新框架强调了制定战略和提升绩效过程中的风险。COSO 2017年版认为:每个企业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会面临不确定性。而风险则定义为,该不确定性对制定和执行业务战略以及实现业务目标造成的影响,即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水平。
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提升公司价值。内部控制的有效遵守,能够提高盈余的质量,有效的内部控制一则能够减少信息报告中随机的遗漏和程序性的差错,二则有助于减轻业务活动的风险。肖华和张国清(2013年)认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持续性越好;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越高,公司价值越高”。德勤在2010年对在中国上市的约100家公司做了《公司治理情况调查问卷》,95%的参与调查公司认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是实施公司治理的�右蛑�一;94%的上市公司认为满足上市合规方面的要求;76%认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71%认为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是动因之一。控制环境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而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公司治理是委托代理关系,内部控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中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故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
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其首要目标是为了公司价值创造,其框架和要素的设置要能够涵盖公司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学上,控制过程包括确定控制标准、执行与衡量结果、纠正偏差三个过程。李心合认为,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就可以分解为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
四、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在亨通力缆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中的运用
2016年,亨通力缆销售收入28.97亿元,应收账款余额达14.66万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82天,行业领先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90天左右,公司在行业中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公司每年产生多笔司法诉讼,但因为资料提交不完善,导致无法全部主张权利;由于资料不完善而不能及时向客户提出结算要求,导致货款无法正常结算产生损失;股份公司与集团相关部门与领导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各种情况,一则担忧公司的坏账风险,二则无法准确的向公司提出管理改善建议;外部审计机构对于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措施的有效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测试。为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降低超期应收账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管理透明度,集团决定先在亨通力缆先行试点实施应收账款管理系统。 我们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将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导入到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中,下面我们详细按内部控制系统的七要素来说明应收账款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1.控制环境。我们在设计客户的信用政策时,由于公司的客户涉及面广,既有特大型央企,也有个人客户;有强周期性企业如钢铁、铁矿、煤矿等企业,也有与政策密切相关的如太阳能发电企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等,也有常规电力发电企业。故在制定信用政策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内外环境,即考虑到宏观经济的趋势,也考虑到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对于内部环境方面,我们要考虑到集团对公司业务层面的管控要求,以及公司自身资源情况。我们要求系统既可以定期的信用政策调整也可以能够随时可以调整,使得单个客户或行业发生变化时,及时予以调整信用政策。在宏观经济方面,我们针对周期性客户在不同的景气周期内,给予不同信用政策;并且要求系统当经济进入弱周期时,自动提示出哪些客户没有调整信用政策,以使我们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并专门设计了风险表露表,当相关因素出现时,就实行一票否决制。
2.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由于应收账款系统是一个子系统,故内部控制仅涉及到财务与经营的职能性目标及具体子目标二个层次。价值驱动因素理论认为,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是改善经营策略和调整财务政策。改善经营策略是谋求经济的增长率,而调整财务政策是为了寻求更高的资产周转率。具体子目标是根据公司业务功能和结构对经营与财务目标的具体细化和措施的落实。公司各层次的具体目标,以短期预算形式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这些目标和预算就成为控制标准的主要内容。同时,应收账款管理系统与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接,也可以在公司预算报告中直接反映执行情况。
3.风险识别与应对。风险作为一项价值驱动因素应该被纳入内部控制框架,在选择具体目标时其所面临的风险在企业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即风险容量)的范围内。我们在选择风险水平时,从6个纬度:行业发展、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管理状况、关联关系和风险表露,前五个方面全部采用百分制实行定量计算,风险表露采用定性。对客户按分数评定为四级,分别实行不同的信用政策,风险表露实行一票否决制。在风险水平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经济周期、行业发展、财务实力、运营能力、品牌信誉、市场竞争力等。每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均识别可能对各类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并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的应对”应在可接受风险度的基础上,规避、降低超额的风险,以促成各种机会的实现或使机会最大化。
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我们实行不同的信用政策。当风险在公司承受的范围内时,采用风险承受策略;针对战略客户、重点客户和普通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如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的差异,采用风险降低策略。但对于风险客户,对采用风险规避策略,要求客户款到发货,不给予信用额度,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我们在评估事件时,根据风险带来损失、机会的可能性,分为危险性风险和机会风险二种,不仅关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将风险与价值有机结合。对于危险性风险,我们实行一票否决制,应可能的采用规避策略;而对于机会风险,如新客户,新市场,我们制定专门的信用政策,以承受相对多的风险来拓展我们的业务。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