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OFDI缓解产能过剩的 路径探析
摘要: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产能过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机制进行阐述,然后对我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缓解过剩产能存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缓解过剩产能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产能过剩
一、 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迅猛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 9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全球排名第2,占全球总流量的13.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高达1.36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由上一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6位,占全球总存量的5.2%,OFDI的迅猛增加为通过OFDI缓解过剩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这对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转移夕阳产业,深化同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是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以往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借助国际市场来缓解过剩产能,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路径分析。文章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OFDI缓解过剩产能的机制进行探析,并对我国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化解面临的风险,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更好的缓解过剩产能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 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过剩产能的路径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已经证实,企业进行OFDI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过剩产能。一般来说,OFDI分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导向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四类,本节对这四种OFDI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分别进行阐述。
1. 市场寻求型OFDI。市场寻求型OFDI的目的是通过开拓国外市场来提高经济收益,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由于进口国通常设置了进入壁垒,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境外市场既能够有效满足东道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起到缓解积压产能的效果。二是推动夕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一带一路”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转移我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夕阳产业,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为国内发展新兴产业节约更多的资金和要素,在提高产业结构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释放过剩产能。
2. 资源导向型OFDI。资源导向型OFDI是指以更低成本获取原材料、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投资,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这类投资通常投向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具有丰裕自然资源或者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不仅能够缓解投资国的资源压力还能够带动被投资国的经济发展。资源导向型OFDI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生产时会优先使用国内闲置设备,有助于国内积压产能的释放,从而提高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二是通过获取国外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国内处于资源瓶颈状态的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优化产业链,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 技术寻求型OFDI。先进技术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I要素,很多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技术寻求型OFDI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快速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第二是在投资过程中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消费观,帮助母国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优化国内消费结构,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
4. 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是企业为了寻求品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通过在东道国投资建厂或者跨国并购两种方式实现。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一般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缓解过剩产能,一是获取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管理和销售经验等,快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从需求侧缓解过剩产能。二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转移到母国,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加优质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三是企业为获取战略性资产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会加剧了企业在当地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制独有的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需求。与此同时,这也会给母国同类型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国内行业努力革新,追赶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从生产侧角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化解过剩产能。
三、 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的优势
1. 经济互补性优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再加上我国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2012年,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700万吨,船舶行业过剩2 000万吨,2013年玻璃过剩4.7亿吨,2014年钢铁行业过剩2.77亿吨,水泥行业过剩高达11亿吨,过剩产能亟待解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去产能工作逐步展开。“十三五”期间,钢铁产业计划压减产能1亿吨~1.5亿吨,利用率提升至80%;煤炭产业计划淘汰8亿吨落后产能,增加5亿吨先进产能;化工产业计划缩减30%的企业数量;水泥行业计划减产10%,淘汰过剩产能39 270万吨;电解铝行业要求冬季限产30%以上;火电方面要求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停、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全国煤电装机规模不能超过11亿千瓦。
相对来说,我国存在较为严重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钢铁、水泥等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在钢铁行业,除哈萨克斯坦、波黑、斯洛伐克、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大多都属于钢铁净进口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缺口。电解铝行业中,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波黑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外,其他国家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缺口。船舶行业中,除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净进口国家。玻璃产业中除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埃及、白俄罗斯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基本都存在较大的产能需求。因此,“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不但可以化解国内过剩产能,还能够弥补沿线国家的产能缺口,实现双赢。 2. 技术优势。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因此我们要鼓励技术成熟、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该区域投资,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化解过剩产能。
3. 成本优势。我国过剩产能投资“一带一路”战略还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首先关于劳动力成本,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尤其是部分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中国。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我国在大部分“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都具有用工成本优势。其次,在生产原材料成本上,“一带一路”区域富含矿石资源,钢铁、氧化铝以及水泥等材料价格较低,使得我国企业OFDI具备明显的原材料成本优势。此外,在税收方面,中国与沿线的53个国家都签订了税收减免协定,降低征税额度,避免双重征税,减轻了企业财政负担,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最后,我国政府出台的各种金融支持政策,为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应的保险保障,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极大的激发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动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