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采用SWOT分析了新时代养老模式的利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新时代的科技水平对养老需求提出了完善对策,将“互联网+”“智能制造”“共享理念”融入到养老模式中,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
关键词:养老现状 养老模式 互联网+ 智能制造 共享理念
中图分类号: D669.6;R 197.1 文献标识码:A
“百善孝为先”“积谷防寒,养儿防老”的古训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儿孙满堂,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是老人的向往,“父母在,不远游”“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激烈使得不少子女陷入“事业人士”角色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如何才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的晚年幸福。
1 我国新时代养老现状分析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庄严的政治承诺,如何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深入思考。目前我国养老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五个主要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现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见图1。
1.1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总人数为13827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所占比例为10.85%,比2007年8.05%增加了2.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由2007年的11.1%增加到了15%,增加了3.9个百分点,增长趋势(见图2),因此,近十年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呈现增加趋势,势必导致新时代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1.2出生率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至1.6,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家庭人口规模数平均3.1个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0.86人。生育水平的下降,生育欲望的不强烈,家庭的小型化,导致了新时代养老问题十分窘迫。
1.3“未富先老”矛盾凸显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社会现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日本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是为1974美元,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是为38822美元,2005年进入超老龄社会时为35782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49美元,2010年步入老龄社会时的数据为4434美元,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用“未富先老”来形容,导致了新时代的养老压力剧增。
1.4“未备先老”现象凸显
近年来,党中央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老龄政策频繁出台但效果迟缓。2017年3月,全国老龄办的“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养老机构76%集中于城市,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人群,87%的民办养老机构只为完全自理的老人服务,10%可以提供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仅有3%左右的机构有临终关怀。除此之外,养老院一床难求,老年大学人满为患,供不应求,专业人员护理远远达不到老年人所需,由此可见,“未备先老”已成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1.5老无所养愈演愈烈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测,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步入新时代,我国50后将整体进入60-70岁的老年阶段。40多年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今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居多,情感孤寂,有子女,却无人承欢膝下;有心事,却无人倾诉;生病住院,缺少护理照顾。对于失独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贫困家庭的老人,养老更是面临诸多困难。农村高龄独居、生活无保障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