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教育扶贫的未来走向初探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教育扶贫备受关注。但是,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2020年后中国将仍然存在教育贫困问题。湖北省秭归县作为三峡库区中的贫困县,基本上代表了库区的教育贫困现状。本文以秭归县为例,提出了三峡库区教育扶贫的未来走向,在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可以实行库区区域政策,创新贫困认定标准,制定突出库区特点的开发式库区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滴灌式库区教育扶贫政策等解决库区人民的教育困境,同时,构建库区一体化教育扶�体系,解决教育扶贫的“真空地带”。
关键词:教育贫困 扶贫 精准扶贫 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强国的基础工程,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的力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关于教育扶贫的认识,不能只关注2020年这个时间点,而应该从当代社会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代高度,充分看到教育扶贫是一个长期性存在的困境,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扶贫事业的改革和未来发展。三峡库区作为教育扶贫中的硬骨头,需要结合库区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扶贫,让教育扶贫在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正所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三峡库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1 脱贫攻坚战下三峡库区教育的现状
1.1学校数量大幅度减少、教育成本提高
2009―2017年,秭归县中小学从96所减少到38所,短短几年时间里,减少了近60%,除了郭家坝镇保留了5所小学,其他乡镇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以杨林镇为例,从6所减少到1所,年均减少率为17%,且“撤点并校”主要集中在2012年,到2013年7月全镇就只剩下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其“撤点并校”的速度非常迅速、匆忙。
库区中小学数量的急剧减少,是2001年开始的大规模“撤点并校”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但是迅速而过度地“撤点并校”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难,这尤为加剧了贫困家庭的教育经费投入,导致学生就读成本增加,包括生活费、交通费、陪读费、生产劳动损失等间接费用。据初步统计,一名小学生每月上学需要花费约426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开支不小。
1.2招录师资队伍不稳定
随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库区教师的招录也迎来了“春天”。由湖北省教育厅牵头,面向全国招录特岗教师、新机制教师,政策上对这些教师的待遇做了很大的调整:提高薪资待遇,服务期满参加人事考试有加分条件等,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新招录的教师能持续促进库区教育发展。2018年6月,秭归县对特岗教师跟踪调查,发现新招聘的特岗教师为秭归教育扶贫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年均流失率大多在20%左右,见表1。
总体而言,年轻教师扎根库区勇气不足。虽然这几年库区中小学教师人数有所增加,但依旧无法满足库区的师资需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库区交通和基本生活设施落后,即便工薪相同,很多教师也会选择去更发达的地区工作,导致库区教育人力资源失衡。
2 三峡库区教育贫困的原因
2.1库区经济发展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知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不仅能直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获取收入并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走访库区教育贫困人口家庭,发现教育贫困与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库区经济发展可圈可点,但由于库区地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地方农业实行自给自足,经济总量、人均量与全国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加上长江水系和三峡大坝工程的开展,许多地方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减少等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库区贫困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比较低,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接受教育的机会被剥夺。同时,父母的经济地位较低,往往会转嫁给子女,使子女继续父母的贫困,乃至发展成恶性循环,贫困代际相传。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