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与教师教育
【摘 要】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受教育者直接相关的是教学,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基础性的改革。教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主导者,其素质发展与知识能力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教育教学中,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的存在,如何将隐性知识的积极作用适当发挥,成为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隐性知识;教育教学;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教育发展的知识基础。
一、重视教师教育中隐性知识的必要性
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前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因为它不符合以往人们对于知识客观性和可传递性的认识。直到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在能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显性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这两类知识同样处于重要地位。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判断,是通过经验和技能的加工领悟,不断练习所获得的知识,并蕴含在个人经验当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按照教师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我国教师培养体系单一封闭,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相分离,无法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连续性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我国教师教育中专业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学科知识与教学技法的训练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我国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专业课程的教材陈旧,培养的教师整齐划一。以此方式培养的教师只能成为既定显性知识的搬运者,在教学内容方法与知识组合、学生思维启迪方面没有自主意识与选择,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在各教育缓解中增加对隐性知识的重视。
隐性知识通过学习者的经验活动获得。如果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中呈现的是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便会受到其以往经验的影响,单纯的显性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通过文字符号获取知识的方式,虽然知识以可以表征的符号方式显现出来且易于传播,但由于知识的学习脱离实际运用,且间接习得的知识没有融入个体亲身体验中,故难以内化成个体思维的结构。隐性知识的作用远大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有潜在的制约作用。波兰尼在研究中指出,教学活动只有以“潜在知识”为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因此,无论是教师教育或教学改革,都应当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
二、隐性知识应当贯穿教师教育始终
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信息的意义。隐性知识具有非系统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教育的培育程序不能具有系统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构建需要依据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双向互动,构建知识框架的认知思维需要隐性知识的获得与支撑,系统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有助于教师在学习中凭借隐性知识建立学习知识的建构模式。
按照教师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隐性知识应当贯穿教师教育发展的始终。不仅在教师教学中需要关注隐性知识,教师在入职前与在职培训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隐性知识,让隐性知识发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效。
20世纪末以来,加强教育实践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实践对职前教师从教准备的贡献度如何?根据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的教育实践课程对职前教师从教准备度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的视角研究表明,在各类课程中,教育实践对从教准备度的贡献被认为最大。因此,教师教育的教师入职前培养应当充分重视教育实践及教育实践指导。在教育实践中应培养职前教师认识到隐性知识存在的意识,并与已有的教育学、学科专业的显性知识建立联系,让职前教师提升从教准备度的教育实践也是隐性知识习得的实践,师范生通过实践的途径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经验与个人经验判断的认识,形成自我的知识�J知体系。与此同时,师范院校需加强与中小学合作机制,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时间,在实践中通过反思与观看微格录像的方式接受教学指导,习得影响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
教师入职教育通常以“学徒制”的方式进行,即资历较长的教师带着一位新入职教师进行学习,资历较长教师对新入职教师的指导是隐性知识传递的过程。新入职教师通过观察资历较长教师的行为举止与课堂教学进行模仿学习,资历较长的教师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案审阅、教学指导,将自己的教学隐性知识传授给新入职教师,通过专家教师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新入职教师掌握大量课堂上所学不到的隐性知识。以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方式学习是显性的理论学习所代替不了的,加强完善入职教师的学徒制,以资历较长的教师作为隐性知识传授者,同教育实践一起帮助新入职教师的成长。
教师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能力发展具有不断促进的作用,即使教师在入职后已具备独立从教的资格与能力,但隐性知识的存在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对隐性知识引起相应的重视。隐性知识因其高度个人化与非语言传递性难以被学习者所认识,但因其作用对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隐性知识运用关系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相应的指导和认知,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不断完善,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育优秀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上官子木.反思:中国成才障碍[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9
[3]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8):15-21.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