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健康教育

来源: 2017-06-06 16:45
 
健康教育
第一节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健康教育的原则
四、健康教育的过程
五、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概述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模式
四、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健康教育的方法
二、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其目的是:
(1)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3)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4)减低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5)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2、任务:
(1)帮助病人或健康人建立对预防疾病和保持自身健康状况的责任感,使之自觉自愿地担负起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
(2)创造有利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环境,促进个体采用明智的决策,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3)指导病人掌握疾病护理、康复知识,提高病人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和讲究生命质量的人。
三、健康教育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唤起公众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树立对自己及社会的责任感,投入到卫生保健活动中来。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满足病人需要原则:对急诊、病情危重或急性发作期的病人,教育的原则是首先考虑满足病人生存、休息、睡眠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待病情允许施教时,再考虑病人的学习需要。但即使危重病人也有接受健康教育的需要,这些需要直接与治疗护理效果有关。因此,必要时可做简短的、必要的说明。
2、因人施教原则: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疾病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对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果用文字资料进行宣传,对老人、小儿、文盲和有视觉、听觉缺陷的聋哑人、盲人就不适宜。因此,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使护士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失明者的眼睛、失聪者的耳朵,昏迷病人的意识。
3、实用原则:在学习过程中,病人最感兴趣的是与自身疾病特征直接相关的健康知识,如外科病人最关心的是术后疼痛的处理、并发症的预防、功能的恢复和出院后的饮食、活动与休息。内科病人最关心的是疾病的控制和正确用药等知识。这些需求特点说明病人对待住院教育普遍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所以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实用、切题的原则,尽量满足病人的学习需要。
4、目标现实原则:在为病人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遵循目标现实原则,即护士制定的教育目标一定是病人通过学习能够达到并能在住院期间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护士为一位糖尿病病人制定住院教育计划,为了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改变生活方式,纠正不健康行为。同时制定了七个目标,即:增加锻炼、减轻体重、按时服药、限制饮食、戒烟、监测尿糖、自我注射等。这些目标对病人虽然都能适用,但在住院期间同时完成并达到目标的指标要求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目标的现实性和可测量性。
5、病人及家属参与原则:病人教育是护士与病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病人及家属能否积极参与学习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对不能参与学习的病人,应以病人家属作为教育对象。尤其对需要进行家庭护理的病人,如家庭预防褥疮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留置尿管护理、鼻饲护理、人工肛门护理、伤口换药和家庭全胃肠道营养护理等,更需要家属参与教育,以便掌握家庭护理技术,为病人做好家庭护理。
6、循序渐进原则:病人在住院期间要接受的教育内容比较多,要使病人能有效地掌握这些内容,护士应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病人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不能将病人所学的内容,一次性合盘托出,或一股脑教完,这样做,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病人却因为对所学知识未进行巩固、理解、消化、吸收,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7、分期教育原则:病人入院要经历不同的治疗阶段,每个阶段治疗、护理的项目不同,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尤其对围手术期护理的外科病人,术前、术后、出院前的护理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目的性。因此,教育工作应分期进行,使病人在住院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实用连贯的健康指导。
8、直观性原则:许多医学知识对病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抽象的。为加强病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护士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习的内容在病人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和观念,使理性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些直观手段包括床边演示、图表、图解、录像、图文并茂的教育手册、现身说法和现场观摩等。运用直观手段可以克服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学习兴趣。
9、科普化原则: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因此要将那些深奥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就必须遵循科普化、通俗化原则。用病人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编写教育资料,表达教育内容,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医学、深刻的科学道理与病人日常生活用语、俗语、地方话等联系起来,用病人能理解的口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防止病人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
10、激励原则:病人学习由于受兴趣、动机、求知欲的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不尽相同。对健康教育有浓厚的兴趣、有明确的动机和良好求知欲的病人,其学习行为一定是积极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利用影响病人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病人的学习兴趣,促进病人主动参与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激励原则,利用激励手段激发病人的学习动机,提高病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反馈机制对病人学习效果做出及时评价。充分肯定病人的学习效果,利用以往学习经历和现实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激发病人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
四、健康教育的过程
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评估受教育者
(一)评估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
评估是指在收集病人主、客观资料的基础上,对病人需求做出初步估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评估的内容包括:
1、学习能力的评估: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病人的年龄、视力、听力、记忆力、反应速度、疾病状态等。通过评估,护士可确定病人是否能够学习和有无学习能力,以指导制定学习计划。
2、心理状况评估:重点评估病人对于疾病的适应模式和对学习的认知能力。护士应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和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社会文化背景评估:重点评估病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将决定其如何看待住院生活和学习。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居住地区(农村、城市)、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烟酒嗜好、运动情况、性生活等。此外,病人的价值观和信仰模式也会影响其对疾病的看法和教育的态度。
4、学习态度的评估:态度可以从人们的言语、行为及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学习态度评估主要指其方向和强度的评估,即病人有无学习愿望;对健康教育是接受还是反对;在行动上是否做好了学习的准备等。护士可以通过对病人直接提问和行为观察来判断病人的学习态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病人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5、以往学习经历评估:重点询问病人有无住院史;以往住院时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对个人健康行为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以往是否阅读过与其疾病有关的资料;是否认识与其有相同疾病的人等。护士了解病人以往的学习经历将有利于护士明确应从哪里开始教起,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此外,护士还应重视消除以往学习经历给病人造成的消极影响,对有抵触和消极态度的病人,护士应特别注意对病人采取热情、接纳的态度和灵活的教学技巧,帮助病人转变观念,消除影响,建立学习信心。
6、学习准备评估:病人教育不仅需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积极参与,而且还应该在教育前做好学习准备。学习准备评估的重点是病人及其家属参与学习的情况。如病人身体状况是否允许其参与学习;家属是否准备参与学习;病人及家属是否知道入院后教育的内容;病人家属对学习的态度及其焦虑程度如何;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如何;病人家属能否承担督促病人建立健康的行为和进行家庭护理的责任等。病人及其家属的学习准备是实施教育计划的必要保证。
7、学习需要评估:病人学习由于受个人经历、疾病特征、学习能力和治疗因素等影响,对需要的应答是动态多变的。相同的疾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有相同的学习需求,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因此,护士应根据病人对住院不同阶段诊治护理的特点,适时评估病人的学习需求。重点评估病人在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特殊检查治疗前、出院前的学习需求。了解病人需求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病人提问,使护士对病人的需求做出清晰、确切的判断,但对健康知识缺乏和表达能力差的病人,护士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因此,由护士根据疾病康复需求对病人应掌握的健康知识进行反提问也可以获得间接的评估资料,即通过病人对护士所提问题的回答以判断出病人知识缺乏的程度,从而确定病人的学习需要。
(二)确定教学目标
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学目标既是病人教育预期达到的结果,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行为导向。其目的是为教育计划的实施提出标准和要求,并可以作为以后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1、教学目标的分类及其陈述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护士制定病人教育计划的依据,它主要用来说明护士在教育活动中要给病人教什么和将产生什么结果。病人教育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护士。目标陈述应包括目标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根据分期教育原则,可将病人教育目标分为如下几类:
A、入院教育目标:指护士在病人入院时,为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而建立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帮助病人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建立遵医行为。
B、手术前教育目标:指护士在病人择期手术前,为提高手术适应能力,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而制定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提高手术适应能力,减轻术前焦虑。
C、手术后教育目标:指护士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确定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提高术后配合治疗能力,减少并发症。
D、住院教育目标: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护士为满足病人教育需求,减轻心理负担而建立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E、特殊检查与治疗的教育目标:指护士为减少特殊检查或治疗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护理并发症而制定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提高病人配合检查和治疗能力,减轻焦虑,减少并发症。
F、出院教育目标:指病人出院时,护士为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制定的教育目标。目标陈述: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功能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学习目标:是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学习的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学习目标说明的是病人需要“学什么”和将“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什么”。根据病人学习的类型,可将病人学习目标分为以下三种:
    A、认知目标:指病人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等认知过程,所能达到的学习目标。目标陈述:“病人能说出------”、“病人能列出------”、“病人能描述------”、“病人能区别------”。
B、情感目标:指病人通过对价值的自我认识,而产生态度改变的行为目标。目标陈述:“病人能接受------”、“病人能配合------”、“病人能表达------”。
C、技能目标:指病人通过护士的示范和指导而达到掌握某种技能的目标。目标陈述:“病人能操作------”、“病人能示范------”、“病人能模仿------”。
病人学习目标的陈述应使用能被测量的行为动词。常用的行为动词如下:
认知领域的目标动词:确定、复述、叙述、描述、说出、说明、列出、指出、找出、解释、报告、评论、举例说明、分类、分析、辨别、鉴别、对照、比较、区分。
情感领域的目标动词:表示、接受、选择、同意、判断、批评、讨论、证明、保护、帮助。
技能领域的目标动词:应用、使用、利用、示范、扮演、模仿、操作、练习、计算、安排、设计、制作、测量、完成、记录。
  2、教学目标的功能
(1)教育目标的功能:
A、使护士明确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和应该教什么。
B、指导护士对照教育目标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
C、为护士帮助病人制定学习目标指明方向。
D、指导护士为病人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E、为护士评价病人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2)学习目标的功能:
  A、帮助病人明确在住院期间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让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B、使病人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目的对促进自身健康有什么好处,激励病人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学习。
  C、有利于帮助护士和病人判断: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他们是否成功地达到了目标。
  3、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制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A、分期性原则:根据病人住院不同阶段的治疗和护理要求,将病人教育的总目标分解为各阶段的分期目标。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相互渗透,环环相扣。
B、客观性原则:制定的目标应符合病人的实际(如病情、能力)
C、一致性原则:制定的目标应与病人愿望一致,并能在与病人在教与学的沟通中产生共鸣,达成一致。
(2)制定学习目标的原则:
A、现实性原则:制定的目标应符合病人的实际,是病人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
B、同一性原则:制定的目标要与病人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和各阶段治疗护理要求相符合,能满足病人住院不同时期的学习需要。
C、综合性原则:制定的学习目标应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目标内容。重点是知识掌握和行为改变的目标。
D、可测性原则:学习目标应有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和可评价的定性指标。
  4、制定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1)目标陈述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情况和准则,也就是要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根据什么原则学习必须会什么。情况包括:教学的时间、地点、特别的仪器、工具等。准则包括:次数、频率、准确率、速度等。行为则是使用能被测量的行为动词,如说出、指出、报告、描述等。
(2)护士为病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应从学习需求评估获得的资料中,了解病人所缺乏的知识、技能以及病人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等,根据病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目标制定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分期进行。
(3)病人学习目标必须指出行为和学习内容,每个目标只能包含一个行为或一个内容。
(4)病人学习目标的形式可有总目标和从属目标。从属目标表示了一系列清晰的步骤并朝向明确陈述的总目标(最终目标)。
(5)学习目标的陈述必须指明病人及其家属应该学什么,而不是护士教什么,因此陈述应以病人为主语。
(6)行为目标的陈述语必须明确。陈述的行为应是使人能观察得到并可以测量的外显行为。
(7)病人学习目标应由护士、病人或家属共同制定,这样可以使病人及其家属能积极主动投入教学活动。
(三)制定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既是组织病人教学的依据,又是实现病人教学目标的保证。其目的是对病人教学工作的方向、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做出规定,以使护士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有效地组织实施病人教学工作。
1、健康教育计划的结构:健康教育计划由五个部分组成:
(1)病人教育目标
(2)病人学习目标
(3)病人教育内容
(4)病人教育方法
(5)教学效果评价
  2、病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病人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也是病人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依据和准则。为了便于护士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能针对病人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可将病人教育内容分为以下八类:
(1)卫生常识:包括个人卫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知识、食品营养卫生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吸烟危害知识、家庭急救与防止意外伤害知识等。
(2)疾病防治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疾病的影响因素、疾病的高危因素、疾病的症状、并发症、疼痛的控制、预后、疾病的自我检查和急救知识等。
(3)各种检查治疗知识:包括各种仪器、器械性检查知识、各种化沿检查知识、各种介入治疗知识、各种手术知识及放疗、化疗知识等。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治疗的禁忌证、适应证、检查治疗方法、配合药店、并发症预防等。
(4)合理用药知识: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服法、剂量、副作用、保存等。
(5)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常识,如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正确对待疾病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等。
(6)就诊知识:包括医院性质、服务对象、医疗范围、医院就诊区分布、病区环境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7)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指导与行为训练知识:包括适应手术行为训练、上呼吸机手语训练、自我护理技巧训练、放松技术训练、家庭护理技巧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戒烟指导、性生活指导等。
(8)分病种教育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药店、疾病治疗进展等。
  3、选择教育内容的注意事项:
(1)教育内容必须符合病人的利益,满足病人学习的优势需要。即选择病人最想知道、最重视、对病人行为最有影响的内容。
(2)教育内容必须有针对性,病人的个别情况能受到关注。重点考虑两个因素,即病人的需要和病人的学习能力。
(3)教育内容必须与建立健康行为相结合,实施教育后,病人的行为能发生改变。因此,教育内容也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
(4)因受住院时间的限制,教育内容不可能全面进行,因此应根据病人分期教育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
(5)病人教育计划的内容应该是基本、简单、重要、有用并多次重复的,以加深病人的印象或熟练某种技能。
(四)实施教育计划
实施教育计划是病人教育程序的关键步骤,它是病人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计划能否实施和实施效果的好坏对病人教育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实施病人教育计划,重点要解决护士“怎么教”和病人“怎么学”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病人的学习效果。护士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排除这些影响,应用娴熟的教学技巧,提高病人的学习效果。影响病人学习的因素包括:
1、教育者因素
(1)教育意识: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够明确,没有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这无疑对病人教育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2)教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治疗手段,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护士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否则无法胜任教育工作。
(3)沟通技巧:病人教育主要靠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形式来进行的,护士如果缺乏沟通技巧,就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畏惧和害怕情绪,这种情绪直接影响护士对病人教育需求的评估和教育效果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病人的学习兴趣。
(4)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病人教育的基础,如果护患关系紧张或相互排斥,护士就得不到病人的信任,病人对护士所教的内容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浪费教育时间,而且也容易削弱病人学习的热情,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2、学习者因素:
(1)健康状况:严重的焦虑、疾病的危重状态、文化隔阂、语言沟通障碍等都会阻碍病人的学习。护士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并根据需要制定教育对策。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病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健康教育活动对病人学习的客观要求在病人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病人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病人的学习动机。根据病人的需要及学习愿望,选择与病人需要直接相关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反馈的激励手段,科学地组织病人学习,提高病人的学习兴趣,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使病人学习的动力。
(3)学习的反馈:学习反馈是指在学习中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反馈具有调节功能和冬季促进功能。病人的学习是在一定动机推动下,选择一定的方法而进行的,而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有关学习结果的知识、病人回答问题的正误、应用知识的成效、得到表扬和批评等,往往会反过来加强或抑制原来的学习动机,改变或修正原来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学习的心理准备:影响病人学习的因素比较复杂,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焦虑是病人有无学习准备的行为表现,学习前焦虑状态对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度焦虑比高水平或低水平焦虑要容易学习得好,当病人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时,学习会更有效。
(5)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护士在教育前如能了解并采用病人喜爱的教育方式,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学习最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病人常常渴望将所学的知识即可付诸于实践。因此,护士在施教时,应注意将知识灌输与行为指导结合起来,使病人所学的知识能及时付诸实践,并得到强化和重复。
3、环境因素
(1)学习的时间: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学习的能力。如年龄大的病人学习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而,学习时间的安排应因人而异,护士在施教时,应对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使病人以适合他本人的进度来学习。此外,在实施计划时,还应选择最佳的教育时间。如对一个准备出院的糖尿病病人,护士需计划在出院前教会其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和复习,使病人出院前即能熟练掌握。对一般住院病人,学习时间最好安排在午睡后,对危重病人学习时间则应安排在病情稳定或恢复期。
(2)学习环境:(温度、光线、噪音、通风、隐秘)环境是提高病人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病人教育最好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一个理想的医院,应在医院病房或诊所设立病人教育室,尤其是集体指导,更应为病人创造一个光线良好,安静整洁的场所。此外,还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确的病人的信任,给病人创造一个温暖、舒适和安逸的气氛。
(五)评价教学效果
评价是健康教育的最后阶段,它是将病人教育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的过程。其目的是测定病人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便修订原有计划,改进教育工作。
1、学习需要评价
(1)病人的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以往评估过的病人的学习需要是否为病人的真正需要
2、教学方法评价
(1)所选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教学材料是否适宜(准确、通俗)
(3)教学进度与气氛如何
(4)教学的时机与场合是否恰当
3、计划目标的评价:参照计划目标,在计划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评价。
(1)具体
(2)准确
(3)可测量
(4)符合实际
4、知识行为评价:重点应是病人的知识掌握程度、态度改变与否和行为取向如何。知识是产生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了解病人知识掌握程度可以帮助预测其行为转变的可能性。态度是行为转变的前提,判断病人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可以帮助掌握其行为发生的本质和行为转变的取向。行为转变是健康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对行为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病人教育的效果。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病人教育普及率与合格率的监测上。
5、教育质量评价:健康教育重在普及,重在效果。
(1)普及率:实际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应教育人数的比率。
(2)合格率:抽样检查教育合格人数占抽样人数的比率。
6、其他:如并发症的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治疗效果、经济效益等。
五、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为服务对象提供大量有关健康的信息
  护士应根据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为其提供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信息。把健康知识传播给公众,唤起人们对自己及社会的健康责任感,使人们投入到卫生保健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
2、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环境因素和人群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等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护士应帮助人们认识危害个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人群、家庭和个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人们保护环境,鼓励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人群的健康素质。
3、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
    护士通过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全面评估,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其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恢复和保持健康。
4、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
护士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运用以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从而增进人群自我保健能力。(如:教会妇女乳房自我检查的方法;教育儿童如何预防近视和进行正确的刷牙。)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一、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1、行为的定义:行为(Behavior)是人类及其他动物在内外环境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具体地说,行为就是有机体面临内外环境变化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
2、行为的表示法: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提出的著名的行为表示法:S(stimulus)→O(organism)→R(reaction)(刺激→有机体→反应)
3、行为的含义:人类行为有一个一致的基本规律:它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发生反应的结果。它包括三层含义:
(1)行为表现为一种活动过程
(2)行为表现某人当时的状态
(3)行为表示该人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
  例如:当某个吸烟者接过别人敬的烟并开始吸烟时,这个行为不仅表明他是个吸烟者,正处于吸烟状态,还提时吸烟是他的生活习惯,他具备吸烟者通常有的一些行为特征。
(二)行为的分类: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因此,人类的行为分为:
1、本能行为: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包括:
(1)摄食行为
(2)睡眠行为
(3)性行为
(4)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
(5)探究行为
(6)追求刺激行为
**人的本能行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因其受到文化、心理、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在疲倦的情况下会产生睡眠行为,但是如果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甚至纪律的限制,人会主动抑制这种行为,以适应当时的情况。
2、社会行为: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个体的社会性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示范行为的来源包括:
(1)家庭
(2)学校
(3)单位
(4)大众传媒
  **人类就是这样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他人交往的过程,逐步理解到必须使自己所作的事情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
(三)行为与健康
人的行为的产生受知识、个性、态度、需要和价值的影响。人的行为与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可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不良的行为则严重危害健康。当前发达国家中的主要死因已经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心脏病、肿瘤和意外事故,这后一类疾病的致病因素与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心血管疾病、肿瘤除生物性致病因素外,还存在大量的社会和行为因素,如摄入过多的脂肪、吸烟、缺少身体锻炼、摄入过多的食盐、A型行为(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无端敌意)。------“现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富裕病”。
WHO的统计数字(1992年):在人类死亡因素中,有60%是由不良行为引起的。美国: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致死的人数占总死因比率的48.9%; 中国: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致死的人数占总死因比率的37.3%.
在影响人类健康的四个因素(环境、心理、生物学、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
(1)形成习惯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烟、酒、饮食失调
(2)成瘾行为:吸毒、药物
(3)自杀行为
(4)致意外行为:飞速开车
(5)神经症行为
(6)A型行为等: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无端敌意
不良行为的共同特点包括:
(1)泛影响性:无特异性,影响广,常超出某一脏器系统范围而致病
(2)累积性:不发生急性危害,一旦形成不易消失
(3)对健康威胁的潜在性:即不易为人知晓,发觉时已晚
(四)影响行为的因素
  1、遗传因素:人的行为是有遗传基础的。
(1)基因的可传递性和稳定性:使人类在长期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优点得以继承并能代代延续。
(2)基因的复杂性(不断地突变、选择和整合):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使人类行为得以不断发展和延伸。
  2、环境因素:人的行为均诱发自某种程度的环境刺激;反过来,这些行为都发生在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环境既是行为的激发者,又是行为的接受者。
(1)内部环境因素:人体的内环境
(2)外部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1)直接作用:知识与态度、技术与能力、亲友的态度等
2)间接作用:生态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医疗卫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环境、法律制度、经济基础、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
3、学习因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学习的方式分为两种:
(1)模仿:
1)无意模仿:大多日常生活行为都属于无意模仿,如吐痰
2)有意模仿:带有主动性,被模仿的大多是自己崇拜或钦佩的行为
3)强迫模仿:按照规定的行为模式学习,如队列训练
  (2)系列教育和强化教育:当学习一些复杂、专门的高级行为时需要使用系列教育和强化教育。其过程是:
先在教育者的启发下,全面认识和理解目标行为,从理性上感受到自身对它的需要,然后再去实现和学习该行为,并在各种促成和强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强化和巩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新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大多是依靠后一种学习形式。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一)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
  1、概念:指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或:一个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为了预防疾病和维护自身健康而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例如:接受有关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行为就是一种健康行为)
  2、分类:(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
(1)团体健康行为:是以社会群体、团体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公众健康的活动。(如大扫除、除四害)
(2)个体健康行为:是以每一个体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自身健康的活动。按表现形式分为:
1)外显健康行为:饮食的定时定量、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的体育锻炼、不吸烟、不酗酒、体重适中
2)内在健康行为:可表述为情绪愉快、关系和谐、自知之明、适应环境、健康投资
  3、学习健康行为的目的:要从复杂纷繁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中,揭示人类有关健康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从心理和社会文化角度理解人们健康和疾病的行为表现,以便有效地利用健康教育手段和医疗保健手段来更好地控制、干预、预测人的健康问题,诱导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降低不健康行为和疾病行为。
(二)健康相关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两大类:
1、促进健康的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在任何时期、任何健康状况下都是可以采用的)
(1)判断标准(特点):
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利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
2)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
3)和谐性:个体的行为表现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节自身行为,使个体或团体行为有益于他人的、自身的健康。
4)一致性:外显的行为和内在思维动机与能力的协调一致。
5)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个体行为能表现出忍耐和适应,无明显冲动表现。
(2)促进健康行为的种类:
1)预防保护性行为:发生在健康、无疾病征兆的人身上,是个体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采取的主动行为,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包括:日常健康行为(如:合理的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保健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避免有害环境行为(如:调适、主动回避、积极应对)、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后正确处理的行为,如乘飞机、汽车系好安全带,发生车祸后能自救和他究)
2)求医行为(患病行为):指人觉察到自己有某种疾病但尚未确诊时,寻求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属于二级预防。包括主动求医、真实提供病史和症状、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3)疾病角色行为:已被确诊的病人采取的促进健康行为。属于三级预防。包括:遵医行为(发生在已知自己确有病患后,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开列处方进行治疗和遵照医嘱进行预防保健的一系列行为)和病人角色行为(多层含义:如有病后及时解除原有的角色职责,转而接受医疗和社会服务;在身体条件允许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伤病致残后,身残志不残,积极康复;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归宿感对待病残和死亡)。
2、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
(1)概念
1)定义: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2)特点:
A.该行为对人、对己、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的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B.该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C.该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经历中习得,故又被称为“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
(2)分类
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吸毒、性乱
2)致病性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72-73
A. A型行为(冠心病易发行为:核心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死率均比正常人高2-4倍。
B. C型行为(肿瘤易发行为: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好压抑,性格好自我克制,表面上处处依顺、谦和忍让,内心却是强压怒火,爱生闷气。):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都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
3)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等容易导致各种成年期退行性病变(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不良进食习惯(进食过热、过硬、过酸饮食)对食管的机械性刺激,在长期、反复刺激下易诱发食管癌。
4)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是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发生在已知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或疾病已经被确诊后。常见的表现形式:
A.与“求医行为”相对应的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
B.与“遵医行为”相对应的角色行为超前(把身体疲劳和生理不适错当为疾病)
C.角色行为确如:以肯定有病,但有意拖延不进入病人角色
D.角色心理冲突:求医与工作不能两全
E.悲观绝望等心理状态
F.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模式
(一)知信行模式(KABP---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1、概念:  信息→知→信→行→增进健康
(1)知:知识和学习------基础
(2)信:信念和态度------动力
(3)行:行为改变过程(产生促进健康行为和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目标
例如:对艾滋病的教育,教育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艾滋病的全球蔓延趋势、严重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后,通过思考,加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形成信念。在强烈的信念支配下,绝大多数群众能废弃各种不良性行为,并确信只要杜绝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人类一定能战胜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健康行为模式就此逐步建立。
然而,让群众从接受知识转化到概念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是两个关键的步骤。(**接受知识-----信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在信念确立之后,如果没有坚决的态度转变,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就会招致失败。因此,态度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前提,健康教育者应学会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2、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1)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能,让被教育者对信息引起兴趣,感到需要,做出自己的思考、选择和决定
(2)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现身说法,强化对行为改变所获效益的宣传
(3)有针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例如,对明知吸烟有害,但又不能主动戒烟的人,可借助外力如政策法律、经济和组织手段、公共舆论等加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4)利用凯子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的阶段理论,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进其态度的转变。例如:对吸毒者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将其送往戒毒所。在戒毒所,吸毒者开始是被迫服从,内心并不甘心情愿(“服从”);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自觉自愿地服从帮带人员,对和其他戒毒伙伴的共同生活感到愉快(“同化”);以后,他从内心深处接受“吸毒有害”的信念,彻底改变态度,并把这一新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动机的内在行为标准(“内化”)
(二)健康信念模式(HBM)
1、模式的发展: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识理论综合而成。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m)于1970年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1974年又经贝克(Becker)及同事修改完善而发展成健康信念模式。常被用来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或实施健康教育。
2、模式的组成: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即人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认识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人的健康信念受以下四种认知程度的制约:
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
3)对预防性措施所产生效果的认知
4)对预防性措施的障碍的认知
**形成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信念是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如果公众认为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高,预防性措施的效果好,采取预防性措施的障碍少,则其健康信念越强,越易采取医护人员所建议的预防性的措施。
(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cue to action): 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包括: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别人的劝告、卫生保健人员的提醒、报刊杂志的介绍、家人或朋友患过此病等。
(3)影响及制约因素(modifying factors):
1)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
2)社会心理学因素:个性、社会地位、社会压力
3)知识结构因素:关于疾病的知识、以往与疾病的接触等
健康信念模式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和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
1)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产生“恐惧”
2)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行为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3)最后,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自我效能)。------效能期望
四、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1、定义: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2、目的:帮助人们改变已经养成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自觉采纳促进健康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3、构成因素:
(1)行为矫正的对象:需要型、冷漠型、无需要型
(2)行为矫正的过程: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其核心是如何针对具体对象的具体行为来应用具体方法。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行为目标、目标行为分析、矫正策略的选择和实施、矫正效果的评价
(3)行为矫正的环境(矫正环境)
  1)指导者
  2)干预场所
  3)矫正时机
(二)行为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1、脱敏法:
2、示范法
3、厌恶法
4、强化法
5、消除法
 
 
 
 
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护士可以依据教育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1)如果目的是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可应用个别会谈、讲授、分发阅读材料、讨论等方式;(2)如果要改变受教育者的态度,可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3)如果要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技能,则可用示教及回教,角色扮演等方法。
(一)、专题讲座法
专题讲座法是一种较正式的传统健康教育方式。一般是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有关健康的某个专题进行讲座,以口头配合书面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习者。专题讲座的方式能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其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或信息,为学习者观念、态度及行为的改变打下一定的基础。适用于受教育者人数较多,需要了解某种基本知识或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时。
1、优点
1)容易组织(便利)并适合各种大小的团体。
2)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许多人(信息传递快捷)。
3)经济
2、缺点
1)单向沟通,讲授者无法了解听众对讲授内容的反应。
2)人数太多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习者缺少参与机会,影响意见和需要表达,不易引起学习兴趣。
3、注意事项
1)预先了解听众的人数、教育程度、职业等基本资料。
2)讲授者必须具有相当好的专业知识及讲授能力,讲授内容简明扼要。
3)注意讲授环境的布置,如照明、通风、避免噪音及视听教具的使用。
4)注意以提问等方式及时取得听众对内容的反馈。
5)在演讲结束后鼓励听众发问,形成双向沟通。
(二)小组讨论法
讨论法是针对学习者的共同需要,或存在的相同的健康问题,以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所进行的健康信息的沟通及经验交流。大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一般小组成员由三人以上组成,共同参与对某一健康问题或主题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意见及经验的表达,使学习者得以集思广益,获取及分享知识与感受,扩大个人的经验范围,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及了解,以刺激其态度或行为的改变。
护理人员在讨论性的健康中,充当组织者及引导者。一般在开始实现介绍参加人员及讨论主题,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调节讨论气氛,在即将结束讨论时应对讨论结果进行简短的归纳及总结。
1、优点
1)所有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大家对某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相学习。
2)适用范围广,如高血压病人的居家护理、糖尿病的自护训练、社区妇女的婴幼儿喂养只是讨论等。
3)容易改变小组人员的态度及行为。
2、缺点
1)小组的组织及讨论较浪费时间。
2)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现象,有人可能过于主导,而有人少参加活动。指导者需要根据讨论的方向,控制局面,以免个别学习者操纵讨论会)
3)有时会出现小组讨论离题现象,使应讨论的问题不能达到圆满的解决。
3、注意事项
1)小组讨论的人数:以7-8人的所组成的小组为最佳,最多不要超过15人。
2)应选择年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背景相似的人组成同一小组(同质小组)。
3)讨论前通知讨论的主题,并拟出讨论的基本内容。
4)选择的讨论场地应便于交流。
5)准备有关视教具。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制造或模拟一定的现实生活片段,由学习者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新的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预先准备好的角色进行扮演,参加扮演者通过观察、操作、模仿、分析等而学习有关的健康知识及经验;另一种是自发式的角色扮演,预先不做准备,由操作及模仿达到学习的目的。
1、优点
1)提供了具体的而有兴趣的学习环境。
2)所有人员都参与了学习过程。
3)充分表达态度、价值观和情感
4)有助于提高沟通技巧
2、缺点
1)有些成员可能比较羞怯参加而有压力。
2)有时希望或预定表现的内容可能无法表现出来。
3)需要较多的时间组织安排
3、注意事项
1)角色扮演前,应注意整个扮演主题的选择与编排,角色的分配与排练。
2)角色扮演时,主持者应报告此项教学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并对剧情及有关的表演人员进行简单的介绍。
3)角色扮演后应进行讨论,可先由表演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其他人员积极参加讨论。主持者可以引导参加人员讨论剧中的重点及内容,以使其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原理。讨论部分为角色扮演的重点,通过讨论可以让有关人员真正获得有关知识。
(四)、实地参观法
带领学习者实际参观某一健康场所,以配合教学内容,使学习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如实地参观结核病防治所,以了解结核病的防治情况。
1、优点
1)学习者能在社区了解某一疾病的实际情况。
2)可刺激学习者寻找更多的学习经验。
3)在实际参观中,有利有提高学习者的观察技巧。
2、缺点
1)不一定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参观。
2)所需的时间较多,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有些学习者无法参加。
3)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观场所。
4)行程表可能较难安排。
3、注意事项
1)配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参观地点和内容。
2)事先需要与参观单位取得联系,沟通参观访问的事宜。
3)参观前告知参观者参观的目的、重点及注意事项。
(五)、示范法
示范常应用于教授某项技术或技巧,教学者先对该技术或技巧进行示教,使学习者能仔细的了解该项操作的步骤及要点。然后,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让学习者进行练习。在结束时让学习者回教,以使教育者评价学习者是否获得了此项技巧。
1、优点
1)学习者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以获得某项技巧或能力。
2)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安排示范的速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重复示范。
2、缺点
1)有时示范所用的仪器较昂贵且不易搬运,所以不能适用于所有场合的教学。
2)有时教学场地也有所限制。
3、注意事项
1)示范时,动作不要太快,应将动作分解,且让所有参加者能清楚的看到,在示范的同时,应配合口头说明。
2)鼓励所有的参与者都参加练习。
3)如所示范的内容较复杂,则可事先利用视听教具,如用录象带,说明此项操作的步骤及原理,然后再示范。
4)安排一段时间让参与者有练习的机会,并让示范者在旁边指导。
5)示范者在纠正错误时,切忌使用责备的口气,了解其所存在的困难,并详细说明错误的地方。
(六)、个别会谈式教育
个别会谈式教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方法,常在家庭访视、及卫生所的诊前及诊后等时采用。此方法便于切入敏感话题(如性病)。一般会谈时应该注意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了解其所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以便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
实施个别会谈式的教育时应注意:
1.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基本背景资料,如姓名、年龄、教育程度、家庭状态、职业等有一定的了解。会谈应从最熟悉的人或事物谈起,使受教者产生信任感。
2.施教者对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熟悉,并事先作好准备。
3.及时观察及了解受教者对教育内容的反应,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交谈。并尊重对方的想法及判断。
4.一次教育内容不可过多,以防受教育者发生思维混乱或疲劳。
5.会谈时,防止谈话内容偏离主题。
6、视听教材或教具,如录像,小册子等。
7.会谈结束时,应总结本次的教育内容,并了解受教育者是否确实了解了教育内容,如有必要,预约下次会谈时间。
(七)、视听教材的应用
视听教材是利用有关教具,如单页材料、小册子、录像、幻灯等,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某一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单页宣传材料或折叠卡、挂图、幻灯、投影、电影等。
1.单页宣传材料或折叠卡  这种宣传材料成本低,可大量印刷,有选择性的分发给所需的人。例如,在门诊、卫生所门口等可以摆放此类宣传材料,供候诊时病人或家属自由阅读。使用时应注意,不要无选择的分发,使大家随意乱丢而造成浪费。
2.挂图  挂图主要是用来帮助说明内容,使内容更直观,更具体,一般挂图的文字较少,需要有人在旁边说明或解释。使用挂图时,听众的人数一般不要超过30人,应用挂图应配合教育内容,同时及时注意听众的反应,并可根据挂图的内容引导听众讨论。
3.幻灯、投影及电影等。这类视听材料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及背景来安排学习,由于利用了学习者的视、听、等其他的感觉,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提高。
(八)、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的崭新教学形式。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有效地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充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CAI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针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将学习者难以理解的理论和难以掌握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的信息转换和处理功能,将学习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把计算机这一现代技术引进健康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加强健康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拓性,而且也有利于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
(九)展览法
利用图表、模型、标本的展示,系统地将学习资料提供给学习者,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没有压力及紧张的气氛中,使学习者获得健康知识。
各护理单元可以根据自己病房的特征,或社区的服务对象,展示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指示,主题大小一般不做过多的限制,地点可以在病房的走廊或门诊大厅,时间可长可短,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即条件选择。(例如,在门诊的产科候诊室外可以安排孕期卫生的小型展览;在小儿科的走廊可以根据季节安排儿童疾病的预防宣传)
(十)护理中其他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除了应用正规的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非正规的方式,如:
1、护士应用门诊、家庭访视、巡回医疗等机会为公众提供健康教育
2、护士在社区诊所内对居民实施健康教育
3、利用各种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活动的机会进行健康教育
4、利用报纸、书刊、杂志、小册子等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
5、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广播、电视等介绍预防保健的知识及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方法选择的原则:
1、目的性: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2、经济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费用低廉
3、实用性: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习者的社会及文化背景
4、综合性: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需要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在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计划之前,应全面评估学习对象的学习需要,了解学习对象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实现预期的健康教育目标。
2、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风俗习惯的人,其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均不相同。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老年人由于记忆力降低,听力、视力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加强重复、强化。
3、教学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为了激发学习对象的学习兴趣,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护士在健康教育的开始阶段应尽量安排简单、具体并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效果逐步向复杂、抽象的内容过渡。同时,还应注意一次健康教育不宜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应循序渐进地传授教学内容,从而使学习对象真正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4、健康教育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对象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达到自觉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护士在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将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学习对象能够学有所用。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环境嘈杂,温度过高或太低均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样影响教学的气氛。因此,应尽量提供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和教学音响设备时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达到教学目标。
6、护士与病人之间必须建立融洽的关系: 护患双方彼此了解和信任将对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故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必须花时间去了解并任何让病人了解自己,从而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关系。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