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护理学复习笔记:尿液不同管型的特点及意义
管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①蛋白尿的存在(清蛋白和Tamm-Horsfall糖蛋白);
②肾小管有酸化和浓缩尿液的能力,且尿液流动缓慢局部滞留滞。
③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分类:根据管型内含物的不同可分为透明、颗粒、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脂肪、蜡样及混合管型等。
1、透明管型:主要由糖蛋白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体。在正常人的浓缩尿中偶尔可见到。多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心功能不全以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盂肾炎时。透明管型常与其它管型并存于尿中,临床意义不大。
2、细胞管型:为含有细胞和细胞碎片超过管型体积的1/3的管型,按细胞类别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上皮细胞管型和混合管型。其中,红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小球病变,白细胞管型多见于感染性、化脓性的肾炎,肾上皮细胞管型多见于肾小管病变及淀粉样变。
3、颗粒管型:为细胞碎片、血浆白蛋白崩解后的颗粒凝聚于T—H蛋白中而形成,颗粒总量超过1/3的管型。少量颗粒管型可见于运动后、发热或脱水时。大量的颗粒管型可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药物中毒损伤肾小管及肾移植术发生异反应时亦可见到。
4、宽大管型:又称肾功能不全管型,常由于肾脏局部严重尿液潴留,如肾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在多尿期或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这类型管型可大量出现,常表示预后不良。可以随着肾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减少消失。
5、脂肪管型: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主要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在脂肪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肪滴,亦可能嵌入含有脂肪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用脂肪染色鉴别。为肾小管损伤后上皮细胞脂肪变性所致可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尤其是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时。
6、蜡样管型:在肾单位慢性损害,长期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下,由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等长期滞留于肾小管进一步衍化而来,也可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提示肾小管的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时。
7、混合管型:混合管型指管型内同时含有不同细胞及其它有形成分,用巴氏染色法有助于识别。可见于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缺血性肾坏死、肾梗死等患者。在急性排异反应时,可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混合管型。
下面,我们一起看两个题目
【单选题】
1.关于管型尿正确的是( )。
A.红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小管病变
B.蜡样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C.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衰竭
D.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膀胱炎
E.上皮细胞管型常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
2.有关管型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管型是由于蛋白在肾小管内凝固所致
B.管型的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浓度、尿量有关
C.管型尿一定代表肾小球有病变
D.正常人尿中偶见透明管型
E.红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
答案:
1.【C】。解析:红细胞管型多提示肾小球病变,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损害,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2.【C】。解析:正常人剧烈运动等情况时尿液中也可能有管型尿,不一定代表肾小球病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