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护理学复习笔记: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
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
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
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
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
(一)血液组成
(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
1. 红细胞
主要成分:血红蛋白
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
3. 血小板 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三)小儿血液特点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
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
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