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护理
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护理
学习要求
熟悉:骨折的定义、病因、分类和移位;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影响愈合的因素。
掌握:骨折的诊断、处理和护理原则;骨折的并发症;骨折的急救。
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与第九章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相同。
2.局部因素 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是决定性因素。血运好愈合快,反之,愈合慢或不愈合,甚至缺血性骨坏死。②损伤程度:骨缺损过多、骨膜剥离过多或软组织损伤严重,均影响骨折的愈合。③骨折断端情况:两断端有成角、错位或分离等,影响骨折愈合;两断端间如有肌肉、肌腱或骨膜等嵌入,骨折将不愈合。④感染:骨折合并感染,形成化脓性骨髓炎,直接影响骨折愈合。
3.治疗方法 如反复多次手法复位、牵引过度、固定不确切或不恰当的功能锻炼等,都可影响骨折的愈合。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全身表现 ①休克:因大量出血、剧痛或合并其他损伤而引起。多见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股骨干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体温升高:多为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若并发感染,可出现高热。
2.局部症状 ①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②一般症状:局部疼痛和压痛、肿胀与瘀斑、功能障碍。③合并损伤的症状: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腓骨颈骨折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肋骨骨折合并气胸、血胸或肝脾破裂;骨盆骨折合并直肠、尿道或膀胱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引起缺血性肌挛缩。
4.X线检查 可明确四肢、脊柱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三、骨折的处理原则
1.复位 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及手术切开复位三种方法,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用。复位标准:①解剖复位:即对位对线良好,恢复正常解剖学位置。②功能复位:即对位对线稍差,未达到解剖关系对合,但愈合后对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2.固定 骨折复位后,应持续固定在良好的位置直到骨折愈合。固定方法:①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骨折外固定器及外展支架等;②内固定:有接骨钢板、螺丝钉、不锈钢丝及髓内钉等。内固定后常需加用有效的外固定。
3.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指伤后1~2周内,以固定肢体肌肉的主动等长舒缩运动为主,每日数次,每次5~20分钟。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关节均应锻炼。②骨折中期:指伤后2周至8~10周,继续患肢肌肉的主动等长舒缩运动,开始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活动,其强度和范围逐渐缓慢增加。③骨折后期:此期,已拆除外固定,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肌肉和软组织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主要是在抗阻力下进行锻炼,如从最简单的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直至划船、蹬车运动。
四、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骨折合并损伤的症状已如前述,以下是骨折本身引起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①感染:开放性骨折可发生化脓性感染,也可发生破伤风。②脂肪栓塞:见于长管状骨骨折,由于骨髓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引起肺、脑栓塞症状。③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表现为疼痛进行性加剧、严重肿胀、指呈屈曲、皮肤苍白发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如未及时处理,可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疽。最多见于前臂和小腿骨折。
2.晚期并发症 ①关节僵硬。②损伤性骨化。③创伤性关节炎。④缺血性骨坏死。
五、骨折的急救
1.一般处理 意外伤害造成的骨折,有可能合并其他损伤,应迅速了解病人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应快速剪开衣裤进行检查。
2.伤口包扎 开放性骨折,用无菌敷料包扎压迫止血或在伤口近端扎止血带,如有骨端外露,不可徒手回纳,若包扎中骨端滑入伤口,应告知医生。
3.妥善固定 四肢骨折,可用夹板、木板或自身肢体等固定,明显畸形者,可牵拉肢体恢复轴线后再固定;脊柱骨折,应将病人置于硬板上,如系颈椎骨折,还需用双手扶持头部或在颈两侧加垫,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4.安全、迅速、平稳地运输。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