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护理学基础知识:儿童消化系统生理解剖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婴幼儿口腔黏膜干燥、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因此容易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3个月以下婴儿因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3~4个月婴儿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由于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可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食管长度新生儿时为8~10cm,1岁时为12cm,5岁时为16cm,学龄期儿童时为20~25cm,成人时为25~30cm。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和肌层不发达,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后逐渐为垂直位。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容量在新生儿时约为30~60ml,1~3个月时为90~150ml,1岁时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成人时约为2000ml。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逐渐流入十二指肠,故实际哺乳量超过上述胃容量。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黏膜血管丰富,小肠绒毛发育较好,有利于消化吸收。但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故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及过敏原等易通过肠粘膜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婴幼儿肝在右肋下可触及,6~7岁后则不易触及。婴儿肝血管丰富,干细胞再生能力强,但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故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肿大和变性。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随着胰腺的发育而增多,但6个月以内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后才接近成人。婴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均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内无细菌,出生后数小时即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及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
(八)健康儿童粪便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及喂养方式而异,母乳喂养儿平均为13小时,人工喂养儿平均为15小时,成人平均为18~24小时。
1.母乳喂养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2.人工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每日排便1~2次,易发生便秘。
3.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粪便相似。但较软、黄。添加谷类、蛋、肉、蔬菜、水果等食物后,粪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