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公基经济必会:国际经济运行和经济全球化(2)
五、国际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平衡规律的重要表现是最先进的国家发展迟缓,而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均势。当前世界经济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最先走出西方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同欧日相比居于领先地位,产业结构优于欧日,失业率低,重新夺回国际竞争力,世界,总体实力转向加强。日本和欧盟国家则因内部困难较多,经济调整进展相对缓慢。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不平衡问题更为复杂化。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战后大部分时间里,南北不平衡突出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虽然南北总体差距依然很大,但发展中国家中那些在经济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的骄娇者,它们的"后发优势"一旦得到发挥,将会对西方的优势产生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不平衡规律带来的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增长差距十分悬殊,尤其是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虽在缩小,但发展中国家内部因不平衡而造成的两极分化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正是在上述三方面的不平衡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不平衡的加剧,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世界经济的脆弱性增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金融动荡已经成为世界性危机,触目惊心的损失使之备受注目,被看作是"和平时期的头号杀手"。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市场开拓、贸易往来、技术开发等,都依赖于国际资本流通、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金融服务的支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即在于此。但金融市场的运作己脱离了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独立存在。
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当大量国际资本投向金融市场,必然带来金融业的极度膨胀,对东道国的货币政策、银行系统和金融监督机制乃至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形成巨大压力,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中资本过分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面临全新考验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成为国际潮流。它是针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奋斗的目标。
所谓"可持续性"是指能够持续到将来的能力,而科学界普遍认为目前的人类环境总体上不具备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污染(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破坏)、可再生资源枯竭、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和废弃物问题。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直接影响新世纪世界经济的前途。就可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来看,它强调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此外,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改变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的现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约束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理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从根本上改善南北关系,实现人类作为整体的共同繁荣。
六、国际经济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超出本国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及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其客观原因是:第一,国际分工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普及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三,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载体;第四,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保证;第五,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第六,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国际经济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使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从可能变为现实,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
2.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协议构建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趋势及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最活跃的现象之一,其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准备和局部性实践;第二,追求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率;第三,推动生产要素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第四,实现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第五,促进区域内福利水平的提高;第六,增进区域内国家和居民的友好往来及社会安定。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其中最典型是企业生产零部件工艺流程和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飞机有400 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与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拜耳向它们提供中间产品,由它们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可以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饮料,看"日立"电视机,坐"奔驰"汽车等等。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商品和进出口的两倍,1995 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达2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量。而世界大银行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银行以及附属金融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公司。有资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资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为 30亿美元,1970年达110亿美元,80年代初为16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亿美元。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例如,199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西门子公司结成了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联盟,1992年初日本东芝电气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三家联手开发256兆位超微芯片。
(5)世界经济区域公司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欧共体自成立来,一直朝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方向推进。1985年 2月,欧共体执委在《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确定使12个成员国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内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区域公司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公司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来看:
第一,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第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
第四,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