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对现在主流税收理论的反思
收是为财政职能服务的,是满足财政支出需求的筹资手段。 现代 主流税收 理论 把财政职能概括为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 经济 稳定职能。政府履行三职能的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强调的是效率,即依靠市场经济把资源配置到帕累托状态。这里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即在帕累托状态下是充分就业的,宏观稳定和微观效率是一致的,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是符合 社会 公平要求的。在此前提下,再假设税收是居民为消费公共商品所支付的成本;而国家征税则是模拟市场的公共选择。据此,现代主流税收理论可以证明出"最优税收"是存在的,余下的只是技术 问题 ,比如公共商品需求的偏好表达问题、私人商品的需求弹性问题、有限理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未来不确定性问题,等等。
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即资源占有的初始状态是不公平的,因此,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也是不公平的。但公平的标准是什么?主流理论认为这一标准是难以确定的,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的价格均衡 方法 是找不到公平标准的。这表明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不存在统一的模型。理论界通常用基尼系数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但并不知道公平状态应处于何值。退一万步说,即使知道公平的分配,也不知道它将对资源配置产生何种 影响 ,由此又会产生怎样的不公平。
政府的经济稳定职能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不能靠税收来满足该职能的需求,而要靠政府债务来解决。这样,税收的微观基础被经济稳定问题动摇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公债和税收是什么关系?它们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上述表明,政府在履行三职能的时候,其地位的假设是不一致的。在资源配置职能中,"政府"是资源配置的内生变量,即政府只是"公共选择"的意见集合者,其自身的主体性是看不到的。而在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中,"政府"则成了调节经济的外生变量,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显然,这使"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也就是所谓诺斯悖论的本质所在。不仅如此,新制度学派还把"政府"假设为节约"交易费用"的产物。这实际上是"政府经济人"假设,即政府存在的理由是使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极大化。这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货币财富的极大化吗?这是"人"为什么要存在和怎样存在的根本目标吗?
现代主流税收理论错误的假设前提是靠其错误的 分析 方法支撑起来的。现代主流税收理论的分析方法和主流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以新古典分析方法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马歇尔开创的"均衡价格论"。马歇尔自称他的方法是牛顿方法,而且借用了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其实,力学中的"力"是矢量概念,所以能产生"力"的"均衡"问题。"价值"是矢量,可以"均衡",但"价格"是向量,怎么能"均衡"呢?马歇尔的办法是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从而建立起似是而非的"均衡"模型。
这种把"价值"和"价格"等同起来的做法,已经隐含了"人的本质是追求物质"的假设前提,显然是不 科学 的。分析工具是"价值"和"价格"的重合,却又要依靠它"分析"出"价值"和"价格"的背离,这怎么可能呢?在笔者看来,主流经济学中的所谓难题,实际上是该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和分析工具本身的问题,因此,注定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答案的。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值得怀疑,需要反思,需要重构。
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他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 》;而在1759年就发表了《道德情操论》,在该书的"告读者"中,斯密指出,他将计划(1759)撰写一部关于 法律 和 政治 一般原理的书,其中涉及"正义",还涉及"警察,国家岁入,军备"等问题。他认为他的《国富论》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但法学理论部分由于要完善他已完成的工作而一直未予完成,直到1790年临终前几个月还写下希望完成全部诺言的心愿。可以说,斯密把他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他所出版的那两部著作中去了,以至于使他没有精力完成他的宏大构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斯密对"社会结构"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道德情操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法律结构。这表明,《国富论》仅仅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富论》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斯密试图建构和谐社会(照斯密的说法是符合 自然 秩序)的"财富"框架。
从斯密1790年去世到李嘉图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不足30年中,西欧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嘉图的名声大大盖过了斯密。斯密在发表他著作的时候, 工业 革命才刚刚开始,而在李嘉图著作发表的时候,工业革命在英国几乎已经过了高潮。物质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使社会思潮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李嘉图倒似乎成了救世的英雄。凭心而论,李嘉图并不了解斯密的宏大构想,也没有读懂斯密的《国富论》,说李嘉图对斯密理论的发展 ,实在是 历史 的误解。这里简要地评述如下几点:
首先,斯密《国富论》的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的是"财富"本质问题,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方法和牛顿是一致的。牛顿在1687年发表《自然 哲学 的数学原理》一文,试图用万有引力来解释宇宙。如果把牛顿的论文题目改为"自然的性质和原因",那么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目了然的。显然,斯密试图解释"以分工为前提的交换结构"支撑起来的"社会"。但李嘉图却认为"产品"的"分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这样,李嘉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这一李嘉图传统奠定了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基调,根本偏离了斯密学说。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的,据此可以印证上述的判断。其次,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土地(包括资本)"生产力的翻版,以"物"的性质来说明"价值"的性质,完全弄颠倒了,而新古典分析方法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再次,从斯密的理论体系来看,他是试图站在"公正正义"的立场上来分析经济问题的。而李嘉图已明显转向资产阶级的立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