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面对就业形势困难的财税对策研究综述
就业 问题 是当前 理论 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失业压力,不仅关系到我国 经济 能否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安定团结的 政治 局面。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当前我国就业面临困难的 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扩大就业面临的困难:(1)再就业率逐年下降。从1998年的50%下降到1999年的42%,2000年下降到35%,2001年则进一步下降到30%.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净增就业人数为1297万人,"八五"期间降为808万人,"九五"期间又降为575万人,仅相当于80年代平均每年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44%.(2)乡镇 企业 吸纳 农村 劳动力作用减弱。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最高峰时的1996年达到1.35亿人,1997年后有所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五年间(1996~2000)共减少了688万人。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每年新增人数在800~1000万人,"十五"期间,估计每年还要新增500~600万人,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到2002年一季度末,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1104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10662万人,同比减少4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0万人。(4)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48万人,预计将减缩一半,加上非正式员工,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这两部分下岗分流人员,将产生巨大的下岗失业冲击,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5)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待业率上升。根据 教育 部预测: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将有37万人待业;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将达到79万人。2001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0%,待业率为60%,2002年预计43万人待业。据此合计,2002年大学本、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将有80万人待业。(6)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调整为2001年的15.2:51.1:33.6,第一产业降低了11.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了9.5和2.3个百分点。对应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调整则较慢。2001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0.0:22.3:27.7,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成为制约 工业 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7)加入WTO后就业空间将被重构。 中国 加入WTO后的3~5年内,将有4000万人变动工作或下岗。其中国有企业的6000万人中还有2000万要下岗,扣除下岗职工后还有30~50%的富余人员。(1)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加上结构调整中下岗失业矛盾的加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滞留在中心的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影响 ,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一步裁减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二是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将于2003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当年结存不能就业人数将比2002年增加几十万人,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规模还会加大。四是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五是随着各地下岗职工出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力度的加大,部分企业的新裁减人员和部分协议期满出中心暂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数量将有所增加,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更加突出。(2)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就业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 现代 化而具有的未转型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尽管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现代化程度很高,2001年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51.1%和33.6%,二者之和为84.7%,但是,以农村就业比重高居不下为特征的国民经济二元经济结构仍然突出。该年的农村就业比重仍然高达67.2%,城镇就业仅有32.8%.(2)美、加、英、法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二者基本上都是相当的,即近年都在72~74%左右的水平。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是33.6%,就业比只有27.7%,反而小了5.9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机制中存在问题,很可能是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行政进入壁垒等旧的经济形态所造成。(3)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意味着非公有制的民营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生产主体和就业主体。到2001年,虽然城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半壁江山,民营经济(非国有和国有控股,非集体)的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就业比重达到62.7%,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现实发展中的困难所造成的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尤其是在改革滞后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到位的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民营企业或民间自主就业迄今为止并没有成为支撑中国就业格局的有力主体,民间由企业创新所导致的核心就业量严重不足。(3)
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面临的最基本的失业模式属于资本不足、劳动力相对过剩的资本缺口型失业。另外,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国外的高质量产品也大量涌进,国内传统的技术、产品乃至一些老的企业被淘汰,因而引发了大量的技术型失业。与此同时,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使许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与寻找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结构型失业。由于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五年以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都要彻底取消,从而真正参与进国际分工,这样我国的经济结构还会发生大的调整,国内产品市场还要让出一部分给外国企业。这些因素都会加重我国未来的长期性失业问题。(4)
第五种观点认为, 目前 ,我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难"主要表现在:第一,初次就业率逐年降低,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 研究 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9%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90%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40%,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80%相比,下降了40个百分点。第二,大学生的预期工资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具有相当差距。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年的调查,专科毕业学生一般自己预期月收入2000~4000元,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1000~2000元,甚至1000元以下比较合适。对比大学生期望的工资标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是偏向于高薪的。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许多大学生就业"难",是指这些大学生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或福利待遇高的部门难以找到工作,只好在通常人们认为是非大学生就业的领域就业。目前,深圳市约有10万大学毕业生在自己创业或从事灵活就业。通常,人们认为这不是大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高薪岗位就业难。(5)
第六种观点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严重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职业教育和培训滞后加剧了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据统计资料,2000年城镇劳动力供给中来自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达220多万人,占供给总量的12.1%.截止2001年底,我国初中升学率仅为52.9%,意味着有47.1%的初中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据有关资料反映,城镇初高中毕业生约有30%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次,职业教育培训滞后导致了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由于职业教育和培训滞后,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在基础教育提高的同时,职业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影响了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在职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时间短,参与劳动的知识、技能贮备和更新不足,知识和技能结构老化。第三,职业教育和培训滞后造成我国人才"金字塔"倾斜,导致有限的人才资源高消费的问题。目前,由于许多岗位因为缺乏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导致许多部门直接招录高校毕业生来填补空缺,高学历低配置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到整个经济质量提高和就业岗位增加。第四,职业教育和培训滞后导致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加速了技术和资本挤出劳动力就业岗位。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我国目前使用的廉价劳动力是以较低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前提,技术创新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低,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的速度加快,这也是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6)
二、财政在就业与再就业方面的对策
贾康同志认为,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财政必须有一个战略的思路。(1)现阶段财政支持就业,首先应倾向于那些在现阶段还有合理性的、有经济和技术方面适用性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就业岗位,使财政资金能发挥出较高的效益。(2)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会越来越强烈地面对 社会 保障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会缓解,只会提升。财政宁可花钱养人,也不要养企业和机构,政府不能因为有养人的压力而刻意地组建一些因人设事的企业和机构,不如将其纳入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3)就业问题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综合设计与考虑是分不开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和公共服务,不能总是简单地将农村的居民和城镇的居民分裂开来。在就业的制度设计上应引入超前因素,目前可以考虑将进城打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长远目标是将城乡人口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4)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比如现在主要的低保扶助方式是现金发放,借鉴国际经验,更有效的方式是实物配给制。(5)在农村区域,政府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在农村区域就业的机会,把一部分要流向城镇的人口留在当地就业,以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7)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