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新型工业化—安徽工业强省的战略选择

来源: 2017-09-23 13:38

   摘 要:新型 工业 化是促进 经济 发展,实现工业强省的有效举措。通过对当前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安徽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合理思路,旨在为安徽快速实现工业强省战略提供有益 参考 。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安徽  
   
  1 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 企业 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 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 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 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 电子 电气系统领域。 
  1.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 9%、山东的18. 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 9%和湖南的68. 20%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 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 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 22% )、浙江(0.3%)和山东(0. 32% )。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 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 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 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 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 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 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 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 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 
   
  2.1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 科学 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 历史 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 现代 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 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 教育 ,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 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