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来源: 2017-09-23 13:39

   摘 要:技术创新是形成 企业 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障碍因素。因此,探究其原因,寻求对策来构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保障安徽国有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 发展 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安徽省  
   
  1 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1 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005年,安徽省的煤矿瓦斯治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这是国家发改委在该领域首次批准组建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当年全国获批的九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其中之二。另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国风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8年3月20日,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落户安徽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现在的安徽省国有企业正在广泛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培植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近年来,安徽省国有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重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邀请代表国家煤炭行业最高水平的14名院士和5名专家开展"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推动矿区瓦斯治理。安徽中煤特凿集团注重产学研结合,成功解决了上海地铁四号线黄浦江下隧道工程严重渗水事故,在世界同行中引起震动。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安徽省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14位代表当前 中国 汽车产业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深入江汽、奇瑞、华菱3家企业,开展学术交流、规划研讨、技术难题诊断、产学研项目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共作学术报告16场,洽谈技术难题和项目50多个,达成项目合作协议15项。 
  (2)大力推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安徽省国有企业立足于在扩大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对引进的大量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铜陵有色公司对引进的"闪速熔炼技术"消化吸收,研制出"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了我国铜冶炼技术的 历史 跨越,从落后约30年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安徽叉车集团引进日本TCM制造技术,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力"牌系列产品,牢固占领了国内市场并进入国际市场,该集团计划"十一五"期间再投资1.6亿元进行技术创新。 
  (3)努力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安徽省坚持把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技术进步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优化 经济 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安徽省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全省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国有企业创新示范试点工作。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深化体制改革着手,积极探索解决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有计划地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拥有各类技术人才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0%,为开展自主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4)支持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奇瑞公司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民族汽车的自主品牌。二是加快安徽丰原集团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建设,推进其自主开发的农作物秸秆发酵转化燃料乙醇技术项目。三是积极支持马钢、江汽、合肥叉车、海螺、国风和淮南矿业等一批大集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没有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涌入的情况下,自主创新对安徽来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马钢、奇瑞、丰原、江汽、海螺等一大批皖籍国有企业,凭着一股执拗精神和满腔奋斗热情,在全国打拼出了影响力。 
  1.2 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的众多国有企业中,投入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5%的,只有马钢、江汽、奇瑞等6户企业,而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这一比例在3 %以下,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在1 %以下。而据资料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R&D)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10%--20%。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安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软肋。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只有达到5%的企业,才能有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多数的安徽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安徽省国有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全国排名18,而科技投入产出比全国排名20。这说明安徽国有企业科技成果的产量少,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3)运行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结合得不紧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没有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大量创新成果闲置和浪费。 
  2 安徽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2.1 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产权保障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动力。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老企业"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尤其是一些"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养成了引进、跟随、模仿的发展思路没有根本改观。在传统产权制度下的模糊产权关系,没有对国有企业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责权利做出明确界定,因而使得:①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往往是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责任是经营班子的,负担是职工的。这就使得企业失去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②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缺失。技术创新是出资人的战略选择,但由于国有企业出资人没有真实到位,致使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找不到真正的决策主体。 
  2.2 国有企业创新战略与企业战略没有真正匹配 
  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很难有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前,安徽省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往往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尚未形成发展核心技术的观念。另外一些企业虽然有了发展战略,但却没有把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仅限于生产经营的局部调整或改进,大多只着眼于眼前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市场份额,没有关注长远发展,亦很少考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发展。 
  2.3 国有企业目前仍缺乏形成职业性企业家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环境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不因循守旧,能不断地倡导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家应在公平竞争中产生。虽然,最近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向海内外招聘厂长、经理,而安徽省国有企业职业性企业家阶层尚未形成,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主要仍由政府主管部门行政任命,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人对所经营行业并不熟悉,使得职业企业家角色不能很好地到位。由于没有建立起 现代 企业制度和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官员企业家对风险的回避态度,使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企业经营心态占到了主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