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财政税收论文:论加强对外开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

来源: 2017-09-23 20:52

   摘要:改革开放后,东北老 工业 基地的发展 呈现出缓慢落后的状态。众多原因使其丧失了 经济 发展的活力,但最为主要的在于其封闭的内陆型循环发展体系。加快建立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系是解决东北落后的关键所在,只有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才能使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走上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轨道。 
  关键词:内陆型;循环发展;对外开放;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历史 地位与现状 
   
  建国初,国家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举全国之力大力培育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基地。东北簇拥发达的 交通 运输体系,铁路密度是全国的2.2倍;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和众多的矿藏资源,因而东北地区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以及雄厚的 自然 资源优势获得了国家大力培育的优先发展契机。东北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比重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天下粮仓"和"共和国装备部",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新 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摇篮,建国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的快速发展,正如上文所揭示的,它明显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下的政策扶植与重点培育,是国家为迅速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全的重工业体系而实施的推动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受益者,然而,这样的地区发展优势只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基于所有制的选择和迅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国情人为设计的结果,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成果。但经济所有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效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所有制效率发生了变化时,如果人为阻止资源流向的变化,或者说阻止所有制转换,出现了所有制的垄断,那么必然带来效率的损失,要获得最大的效率,必须依所有制效率不断地对其进行选择与再选择,在所有制动态均衡中使各种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在存在稀缺的情况下,竞争决定着比较有效率的制度、政策或个人行为会存在,而无效率的制度、政策或个人则归于消灭。"所以,在计划经济体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卓有成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地带迅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1993年,党中央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相对于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其他经济发展区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间最长、实行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地区,东北既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的入围者与受益者,也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最迟退出计划经济模型,因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最深者,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因各种长期积沉因素的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地区,造成了在所有制转换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与落后,与其他经济高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综合指标更由周期性振荡已经转为近乎持续下降,在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的排名中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其成为中国内地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政府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实现无疑对解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以及推动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加强国际合作都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分析 
   
  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相对的衰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都在某些发展阶段出现过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的问题,如德国的匹兹堡工业区、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这是由产业结构转换 规律 所决定的,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为了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性和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国家采取了各项系列措施,重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解决东北地区长期形成的各种历史性的包袱,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转变长期徘徊停滞的局面,但东北地区日益落后的现状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振兴东北国策提出以后,关于东北落后的成因分析及"振兴"东北的解决对策,热议、述评众多,如观念滞后说、体制说、结构说、设备老化生产技术落后说、市场机制不完善说、地方立法不完善说、成本补偿说、国有 企业 比重庞大说、环境发展说、政策倾斜说、制度说、历史包袱说,等等。这些观点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东北发展滞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与问题所在,是国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在改革中共同加以改革与提高的具体问题。然而,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比较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因而对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应当首先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设计,找到系统中的核心点与关键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缓的根本症结在于封闭的内陆型循环发展,其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绩效低、经济外向度比例过小,域外资金与技术吸引能力差,持续产业发展缓慢,因而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必须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必须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才能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而这又必须通过制度与体制上的大力改革,促使封闭的体系开放,外在地驱动东北地区的改革深度,因此,解决对外开放的问题才是真正并彻底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打破原有垄断性与管制型格局,诱发竞争,使竞争产生有效率的制度、政策与个人行为,才能解决与清除阻碍市场发育的各种瓶颈,最终形成市场化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体制。 
  在众多寻找东北地区落后原因的各种观点中,都十分遗憾地没有把加强与扩大对外开放,进而培育竞争环境作为一个首要的关键因素来考虑,许多方法多是被动改革、政府微观设计与管制、就改革而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与管制。例如,国家扶植说,十分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政策改革与政策倾斜,而没有首先把握市场环境的改革之于企业改革、产业技术转型与扩大融资渠道以及盘活区域经济的意义凸显。我们只有把改革放在开放的大环境中,使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才能走出封闭性的怪圈,只有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视为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中的首要基数,才能使改革更加自主,更加顺利,更加彻底。就我国三大经济增长区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经验是显而易见的,即把改革放在开放的条件下,开放推动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开放;开放促进了内外交流,为企业改革营建了必要的市场氛围。这说明,经济系统的发展绝非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内外交流。 
   
  三、以加强对外开放为核心振兴东北 
   
  第一,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在解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曾表示,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进程中,辽宁一定要把国有企业的大门打开,让民资和外资参与进来。与中国沿海地区与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高度的"内陆型封闭状态"和"经济边缘化状态",区域经济呈现活力丧失和萎缩落后的状态,只有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进行市场化环境的转变与营造,才能彻底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