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财政税收论文:新时期下广东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来源: 2017-09-23 20:55

 摘要:城镇化作为城乡 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历来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虽然广东省城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新的 历史 时期也难免遭遇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广东为例分析 中国 城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遭遇的瓶颈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根据宏观政策及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从城市、县域、中心镇、 农村 四个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分别是坚持"竞优战略",保持城市在"资源短缺"时代的区域竞争力;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以实现区域城镇结构均衡化;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中心镇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消除"对立排斥",以新农村建设促城乡"和谐共生"。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瓶颈对策广东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tak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a social development extremely vital duty,always recEives each place to take highly.Although the Guang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alks continuously in the national front row,but in new historical period also unavoidable bitter experience development bottleneck.The roo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whi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take Guangdong as the example which to encounter the bottleneck and produces,and according to the macroscopic policy and the time development basic request,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ed instruction principle,from the city,the county territory,the Town Center,the countryside four levels has separately pointe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respectively is persisted "competes the superior strategy",maintains the city "to be short the time region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 resources";Filled the countylevel  the economy "the short board",realizes the region cities structure equalizing;The centralism limited resources give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the Town Center to advance the urbanization health fast development;The elimination "the opposition repel",press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by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harmonious paragenesis".Finally,has indicated the futur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the above will elaborate.
Keywords:Urbanization  Bottleneck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有过一个精辟的论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大事之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之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创造了"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依然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产出增幅"的神话,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先前的城镇化战略--"GDP至上"的发展观在体现"五个统筹"的时代发展要求上却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作为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推手的城镇化战略,应相应做出何种应对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在论述区域协调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论述统筹城乡中提到要"走中国特色农业 现代 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本文在深入研究各层次内在与外部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有限的资源,重点突出,逐个突破,最终实现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1.广东当前城镇化发展特征和问题
        1.1城市成为了城镇化的主战场,但也面临资源短缺、空间狭小的发展瓶颈。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广东,城市(市区)GDP占到全省GDP总量的85.7%,财政收入占全省总财政收入55%以上。同时,城市还是地区人口的主要承载体,2005年底,广东7900万户籍人口,就有超过2500万的人居住在地级市市区。3000万的外来人口,仅珠江三角洲三个中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就吸纳近五分之三的外来人口。因此城市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地区发展水平。
        虽然广东省城镇化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从20%~40%的城镇化率,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而广东仅用了13年,1996年以来,广东更是以年均360平方公里的用地速度扩张,相当于每年制造三个波士顿城。但这种高速城镇化发展到30年后的今天,却不得不正视资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广东省许多城市,特别是珠三角的先发城市,已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如深圳,过去15年平均每年消耗的建设用地总量是35平方公里,而现存的建设用地总量只有200平方公里左右,照这种态势发展,5年内将无地可用。
        1.2县域经济是实现经济二次腾飞的关键,但其发展薄弱成为均衡发展的短板。
        截至2006年,广东67个县(市),国土面积14.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1.08%;县域总人口为4812万人,占全省的605%。可以说,县域经济决定着广东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是实现经济二次腾飞的发动机之一,强省之基在于强县。近几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如:①县域经济增长幅度逐年提高。2004年县域经济增长11.4%,2005年增速上升为12.8%,2006年增速继续上升为14.9%,创出历史新高。②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均GDP超万元。2006年县域人均GDP达到10690元,增长13.9%,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③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0.56亿元,增长25.3%。
        但是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却显得很薄弱。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8.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人均GDP的48.2%。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应该是层次清晰、等级分明,呈现"金字塔型"的稳定结构。由于县域经济薄弱,广东省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县域是带动广大镇乡发展最直接的空间单元,县域经济落后这块"短板"已经直接影响到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实施。
        1.3小城镇发展呈现多模式并举的局面,但"量大面广"缺乏集聚效应。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 工业 化呈现的"村镇指向性",小城镇在广东省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五普统计,广东省共有13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镇,小城镇发展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约226%。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地小城镇立足自身资源,开创了多模式并举的发展局面。
        受过去"小而全"城镇建设指向的影响,广东省现有建制镇1087个,它们分布过密且规模普遍偏小,甚至无法达到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建设的"门槛",难以形成城镇集聚效应。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小城镇为改善自身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在各辖区范围内积极建设,分散了发展力量,造成许多同构性浪费或恶性竞争,无法形成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囿于自身财力的不足,其公共物品供给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常常成为基础设施供给最为短缺的地区,更别提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1.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从2000年~2005年,乡村向城镇地区转移了约280万农村人口;农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700亿元,大幅度提升到2006年的2680亿元;农村乡镇 企业 出现良好增长势头,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只有77万家,总收入8555亿元,到2006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122万家和16505亿元;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乡村人口受 教育 程度有所提高。
        但在"城乡统筹"成为时代发展要求的今天,广东省的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显著,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首先,在地区差异上,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50:1.04:1.12:1.00 ;其次,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消费水平上,1988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2006年该比值扩大为3.15:1。即使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广东省农民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2006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886元,与浙江(6057元)和江苏(4135元)等省区存在较大差距。
        2.坚持"竞优战略",保持城市在"资源短缺"时代的区域竞争力
        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地区人口的主要承载体,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中城市的发展情况。
        2.1认准目标,明确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城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又艰巨漫长的过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是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只有认清目标、明确任务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成效。
        2.1.1发展文化事业,推进现代文明。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文化空间规划;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
        2.1.2加强合作,建立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城镇伙伴关系,推进相邻城镇更加紧密的合作,促进不同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1.3强化环境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注重环境整治,优化城市环境,建设特征明显的城市风貌。
        2.1.4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集约发展。通过建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集约发展态势。通过培育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约发展;通过高效使用城乡土地,促进城镇紧凑发展。
        2.1.5营造统一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完善市场体系,确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统一布局和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和社会总效益。
        2.1.6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市环境健康安全。切实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 自然 灾害和社会公害。提高水、电、气等供应能力,确保城市正常运转。提高人居质量,塑造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
        2.2提出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建设"两型社会"设立标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步入工业化阶段的中期,先前的粗放型、轻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工业化中期向集约化、内涵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未来城镇化的战略重心应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升华,转移到"提升城市品质"方向上。
        2.2.1构建"区域公交联网工程"。出台公交扶持政策,在城市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有条件的区域如珠三角常规 交通 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区域公交 网络 。倡导环保出行。
        2.2.2共建"治污保洁工程"。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大气和噪音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废物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及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
        2.2.3塑造"和谐社区工程"。重视社区规划,美化社区环境。以社区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为切入点,建设平安社区、卫生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安定有序、诚信友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2.2.4建立"城镇廉价住房安居试点工程"。做好城镇廉价住房的规划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城镇廉价住房的管理。通过多渠道筹措城镇廉价住房的建设资金确保弱势群体的住房需要。
        2.3重视软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加大政策和体制环境建设力度,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力。①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开发建设的先导和统筹作用;②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开发权转移制度和公共领域投融资体制,保障城镇化公平推进;③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包括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和闲置土地整理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权控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二次开发";④完善户籍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本外二元"结构; ⑤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建立城镇化发展评估体系和绩效反馈机制,提高政府驾驭城镇化发展的能力。
        3.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实现区域城镇结构均衡化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如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被视为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
        3.1"扩权强县"以匹配财政事权,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在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向县域下放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如将特殊人事政策、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权限直接"下放"县等。通过提高县级经济的活力,使其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加快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动广大乡村的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