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财政税收论文:当前财政危机的理解与税收制革新

来源: 2017-09-24 18:07

 一、财政风险的内因以及我国实践

财政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公共财政可能遇到的风险。简单的划分可以分成内因的和外因的两个方面的风险。由内因产生的风险,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活动不合理而引发的财政风险;由外因引发的财政风险,不受行为主体控制,只能减弱环境因素对财政风险的影响。为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财政不断放权让利,国民收入分配从由财政集中为主转变为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城镇居民工资的增加、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减税让利、与地方政府"分灶吃饭"等,使传统的财政收入形成机制失去其特有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但新的有效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由于配套改革的滞后和对既得利益格局的维持而没有顺利地建立,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而难以与经济增长同步、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等。总结起来,由内因引起的财政风险的种类大致有:

(一)源于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中央政府可调控财力不足,主要收入来源不稳定。

(二)源于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如支出体制的惯性及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新问题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三)源于公共投资的财政风险。我国财政支出中有相当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或资本性投资,这种投资与私人投资在风险影响方面具有大体相同的性质。

(四)政府财政的公共风险。由于在我国的经济改革本质上属于政府主导型,这就决定了改革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都会直接、间接地反映到财政上来,都对财政提出了财力上的要求,因而我国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是全方位的,且呈扩大趋势。

(五)政府财政的制度风险。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各级政府财政行为中还有很多盲目的、不规范的行为,比较突出的制度风险主要表现在:财政体制建设不稳定,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约束软化,政府财政决策机制不科学,财政法规建设滞后,等等。

(六)官员道德风险与职业能力风险。解决财政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收支平衡,其次是如何分配收入,如何合理支出的问题,对于以上所提出的所有的风险问题,并不仅仅是税收体系的改革就可以解决,但是税制体制的改革至少可以改善财政收入的平衡问题,以及公共财政风险和经济整体发展的平衡.

二、税制改革分析及一些建议

中央的财政收入远大于地方收入的现况必须加以改变,不应由中央统一调配,而应建立合理的税收机制,由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做长期规划,不然可能造成穷的区域向中央喊穷要救济,但是款项挪作他用,同时贫困地区得不到自身造血能力,永远贫困。发展的目标应是,差的较好,好的更好,而非一刀切,作统管安排。中央对于地区的一手情况肯定是缺乏了解的,采取正面的激励措施而非拨款支持一定会事半功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概念,党和政府对于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也已经提出了改革方向和指导意见。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热,国家需要将经济发展重心由出口贸易转向为拉动内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要控制通胀,刺激消费,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内需发展困难的原因是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同时房产价格高企,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导致对房产的需求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以下试从几个方面提出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正面理解和一些建议:医疗:中央可以强令医疗改革和税收制度挂钩,形成高税收,高福利的区域性体系,在直辖市,经济特区采取试点改革,将部分税收强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改造中,加大对于医保体系的改造,扩建,参考国外现有体系,鼓励私人医疗体系建立,解决大部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对富有阶层的高消费医疗需求作区别对待。教育:采取区域试点,将财政收入和义务教育时间挂钩,并以税收减免鼓励地区级企业为地区教育投资,形成区域发展人才资源自给自足。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加速企业自主发展创新,同时发展了教育业和商业。

房产:南京前两年对城市区域房价的最高限价的法令颁布,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区域政府调节控制的一种尝试。但具体的法规和市场经济的碰撞也证明这条路的艰难.以上海为例,外来人口过多,工作区域集中,交通不便导致市区中心房价过高,政府无法调控对于新兴城市,规划初期便应学习外国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即将工业区,金融区,贸易区,物流区,商业区集中放置在不同的功能区,根据不同功能区的人均收入分别建立高中低档的房产,满足房产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交通堵塞。这样就可以将租赁市场和城市外延区域的豪华居住市场同时启动。对不同区域考虑征收不同的房屋购置税,可刺激房产的市场消费。将各个财政盈余地区的额外财政收入投入到当地的体系改革中,将个人所得税纳入医疗体系中,将教育体系和地区企业发展挂钩,将财政收入适当市场化,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策略体系,可能是未来我国的改革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要求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从着重于总量到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现行税制显然已经不能符合这个标的要求了。将增长转变为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地方自身造血功能,将不同区域的财政权在适当的范围适当放开,将财政收入市场经济化,将中央扶持变成辅助手段。只有形成供需的良性循环之后才可能自身造血,中央政府只需要在循环开始之前提供一个助推力,提升区域经济基础,加强地域生产力,同时刺激内需,形成完整的循环。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