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财政税收论文:地方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思考

来源: 2017-08-28 16:19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涉农"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安定乃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均表明,转型时期的政府比市场机制较完善的政府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财政政策市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转移支付等领域,但在这些领域中,财政支出明显地偏向城市地区,这就加剧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城乡经济发展更加悬殊,转移支付也未能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故而城乡二元特征更为明显。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政支农力度明显较弱
  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是预算支出的重要对象。但是财政支农力度却明显较弱。主要表现在:其一,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更需要国家的投资,而相反的事财政在农业领域的投入一直低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农业法》中所规定的要求。即大多数财政经常性收入都投入工业中,这将使得强弱悬殊的工农产业之间的差距加大。其三,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五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为13.2%,"七五"期间为8.4%,"九五"和"十五"期间在8%左右徘徊。而财政对更为发达的工业支持力度反而更大,这显然不符合再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在各部门的分配,这样不但没有缩小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反而使得这种差距拉大,再分配促进公平的目的也没有实现。
  (二)转移支付领域不公平
  1.转移支付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不利于收入再分配中实现公平。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即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这种逐级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得各级财政在保证本级财政后再对下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对于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就会采取层层截留的办法,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渐减弱,使得大部分财力留在省或市级财政,乡镇财政最后得到的转移少之又少,支付远远不足以弥补其财政收支缺口,这势必影响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2.实现均等化目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较小。一般性转移支付根据各个地区的标准财政支出、财力、收入不足额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系数来计算转移支付额,其目标和作用是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但是这种转移支付只是从中央财政每年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虽然其规模和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而且其绝对规模的起点太低。另外在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真正建立省级财政对地市县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其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来自中央。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支农支出(包括农、林、水利和气象支出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支农资金的配置、使用效率和其支出结构、资金的管理机制有密切的关系。1.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支农效率低下。其一,支援农村生产额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过高。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助长了事业部门的铺张浪费,大量资金流向了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农业管理部门、国有流通部门等,使这部分资金又流回了城市,也即是财政支农资金出现"农转非"现象,农民没有直接获取相应的利益,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其二,农业资金中科技三项费用过少。农业科技作为一个非独立生产要素,它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后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更为有效地为私人产品带来边际产出的增加,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2.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地追踪监督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呈现"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况,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投资共有24条渠道,投资来源分散,多部门参与协调,增加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交易成本,同时又因为缺乏有机的协调机制和规范统一的管理使用办法,导致支农资金难以统筹安排和集中使用,难以形成支农资金集中使用的合力和合理有效地投入,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监督机制不完善,使得资金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等现象普遍存在。最后不但是农民得不到实惠,还可能误导国家农业投入政策的制定,形成恶性循环,长期来看对农业起不到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作用。
  (四)财政体制不完善,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但在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上,管理体制上仍然比较混乱,上级政府凭借体制制定权下放事权,但往往不予财力保证,造成下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县乡政府承担事权过重,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往往有事权而无财权,财政运行困难,不得不向农民和乡镇企业伸手,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的重要因素。比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具有很大外部性的政府事权,过渡沉淀在基层地方政府,尤其是集中在农村地区的县乡政府,加重了农村基层财政的支出负担。

 此外,在各项具体的支农资金的使用上也缺乏效率
  例如,农业补贴中其补贴面广,难以发挥资金集中作用;注重对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的补贴;对于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绿箱"投入不足等。
  总之,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同时在投入和使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机制,虽然近几年来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支农效率不大,对农民居民纯收入的提高的作用也越来越弱。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地方财政政策建议
  农民增收无外乎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和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政策选择。目前在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方面我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面废除了农业税的征收,并且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下文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从增加农业财政投入方面来促进农民增收。
  (一)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1.转换财政资源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路径。从传统的沿着行政级次逐级下推式分配路径,转向在中央财政部门主持下,五级政府间同步式分配路径,进而为优化政府间财力资源配置奠定基础。
  2.调整分税制体制的分税方式。从现行的分税分成方式向分税分率方式转换,进而为省以下各级政府落实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构建一元化财政制度提供可能。
  3.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减少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适当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增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支配能力。
  4.继续积极推进"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体制。缩短"委托--代理"链条,缩减政府级次,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构建事权和财权相一致,城市与农村相统一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二)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确保大江大河等大型项目治理的同时,切实增加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各级政府投入机制。健全农业科研与推广的财税政策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挥农民增收的科技贡献水平;另一方面,运用税收手段,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成果转换、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所得税,对直接用于农业科研、试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关税,对农业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各种财政补贴行为
  科研补贴、投资补贴以工代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价格补贴等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财税政策措施,要在确保财政支农支出法定增长的同时,按照WTO规则,进一步优化支农支出结构,规范政府补贴行为。
  1.转变补贴方式,由过去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注重对农民和农村进行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检验检疫和农产品质量评估体系、完善销售渠道、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农村家用沼气系统、省柴灶推广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补贴。
  2.完善现行的"三项"补贴政策。在直接补贴方式上,不搞全国"一刀切",由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操作,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补贴效应"递减"趋势,突出财政补贴的引导和示范效应。
  3.转变"一事一议"和"一年一个文件"的传统管理农业方式,以"一号文件"中的核心内容为基调,将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上升到法律层面,研究制定我国"新农业政策"、"新农业基本法"或"新农村振兴法",保证农业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研究起草与农民增收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整合政府支农财力资源,探索增加农业支出的新机制
  1.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应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在财力逐步扩大的情况下,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逐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2.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施工、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3.积极探索增加农业支出的新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投放农业的导向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及全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放,形成稳定增长的农业投入机制。完善贴息制度、配套投入机制和以奖代补办法,通过有效地贴息方式增加农业政策信贷资金投入,运用好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制定较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调动和引导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利用外资、股份集资和行业内部融资的力度;探索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本运营的有效形式,支持工商投资农业项目,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
  三、总结
  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造成耕地数量减少,通过增加人均经营的土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较重,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民缺乏增加生产投入的动力和能力。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接近甚至高于国际水平,农产品品质处于弱质地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价格提升的空间很小,单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水平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性不大。而增加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和农业灌溉投资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政府增加在地方财政涉农支出方面的投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