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审视地方财政健全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问题千头万绪,不但有收入不足、不规范问题,也有支出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当然,近年来地方财政的创新也不乏亮点。审视地方财政问题,为破解因局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这也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我刊策划了这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地方财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也有一些地区的经验介绍,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地方政府借了多少钱?地方融资平台到底埋下了多少隐患?地方政府还能正常运行吗?简单的回答是,地方政府借钱数量不少,但无准确数据;融资平台有隐患,需要规范;地方政府正常运行没问题,但政府间财政关系亟须全面重构。
要说清现实中的地方财政,必须回顾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此次改革,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财政收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二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的提高。这次改革建立起的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应该说,没有这次改革,2008年次贷危机袭来时,中国将无从应对,更谈不上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财力基础。
改革有利也有弊。不利的一面是,改革之后,由于层层集中财力,结果是不少地方出现了县乡财政困难。当然,不是所有地方的基层财政都出现了困难。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财政状况相对较好。1998年之后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2006年全国统一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县的财政更加困难。但是,随着政府间财政关系确立原则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转向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政的转移支付,使许多地方得以顺利度过财政困难。但这并不是说,地方财政运行从此就一马平川。
2008年年底开始实施的新积极财政政策直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负债,构成新的地方财政风险。
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预算不允许打赤字。但事实上,地方财政赤字仍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地方政府各种形式的债务就是赤字的集中体现。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实行了两轮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两次积极财政政策都累积起一定数量的地方债务。1998年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帮助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财政部采取了国债转贷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举债。2008年新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部更是直接代发地方债。2008年和2009年财政部每年为地方代发2000亿元的地方债。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等体制内的借款。应该说。地方政府的此类举债(直接负债)规模有限,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相比,不可能带来支付的财政风险。
当然,不同地方的偿债能力不同。总体无风险,不等于个别无风险。仅就近两年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来看,由于代发地方债的规模不是依地方财力而定,客观上导致财力相对缺乏的中西部地区发了更多的地方债,部分地区有可能因此债务负担更重。
对于地方财政风险的担心更多来自于地方政府直接负债之外的债务风险,有间接负债、隐性负债、或有负债等。形形色色的负债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难以准确统计。地方债务风险不是一个新问题。基层财政困难困扰地方财政至少已有十多年。中国式的土地财政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但这种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亟待转变。在贯彻落实新积极财政政策的名义下,数量超过8000个、规模超过6万亿元甚至更多的地方融资平台已建立起来,地方融资平台所形成的债务多属于政府性债务,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地方政府直接负债,这更凸显了地方的债务风险。
在各地一般预算收入多用于人车马喂等经常性支出的现实中。想要依靠一般预算收入来彻底解决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地方财政收入在经济形势突变之时也会遭遇风险。谁又能说2009年初财政收入负增长状况不会重现?或者即使出现,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从长远来看,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健全地方财政才是根本之策。健全地方财政首先必须承认地方财政存在赤字的现实,认可地方财政赤字存在的必要性。认可地方自主发债的必要性。在现实中。不承认地方债务是赤字,表面上看,符合预算法禁止地方列赤字的规定,但这同样不利于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准确披露,不利于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监督。必须承认,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出现赤字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有周期,天有不测风云,地方财政岂能在真空中运转?地方财政的健康运行,还需要财政体制的全方位改革,特别是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让地方财政能够应对自如。既然是分级财政。地方各级财政就有相对的独立性,拥有一定的发债权是必然的,否则,地方财政将缺乏较为灵活的手段应对不确定性,其结果只会是地方财政风险的层层累积,最终转嫁给中央财政。
健全地方财政,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不是简单地承认赤字,而是在赤字面前,寻找合理的对策。健全地方财政仍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原则。在改善民生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但改善民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仍应将赤字控制在一定程度内,让未来的盈余能够弥补当下的赤字。
健全地方财政,要求地方财政决策机制作相应的调整。游离于预算控制之外的政府性债务应全部置于财政部门和人大的监控之下。财政部门是政府综合收支管理部门,应在政府性债务管理中起主导性作用。分散的政府性债务应归类整理,最终实现所有地方性政府债务均置于地方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当前,地方财政风险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地方财政风险到底有多大。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地方各种债务信息。
健全地方财政,仍应进一步提高预算的硬约束程度。在地方融资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应防止银行信贷财政化,增强地方财政的硬预算约束。银政信贷合作过程中,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是什么。银行和信托机构在资金提供过程中,应注意其中的风险,政府不能承担"安慰函"之外的担保责任。重构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才能避免地方财政的软预算约束。否则,代偿还能力低的地方政府发债,可以预期的结果是地方将债务还了,中央财政需要相应增加财政转移支付。
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需正视,更需区别对待。融资平台的负债形式多样,但并非所有负债都会形成债务风险,并非所有负债的风险级别都一样。负债往往有项目自身所对应的资产。这些资产或通过政府划拨土地,或通过财政拨款,或通过项目融资即负债而形成。依靠负债形成资本金的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弱。不同收益水平的融资项目,也意味着不同的风险。收益水平高,风险低;收益水平低甚至没有收益的项目,就意味着较高的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不仅仅是平台风险,还有各种各样的间接负债、隐性负债、或有负债。这些负债的非直接性和非显性特征,更决定了地方政府应对债务风险的复杂性。
健全地方财政,应构建相应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道问题在哪里并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报告体系,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其他相关报表。地方债务风险不仅要看负债,还要看资产。负债不仅要看债务分类结构,还要看债务的期限结构。或有负债转化为直接负债是有条件的,需要找出相应的"条件",需要测算可能转化为政府负担的债务数额。隐性负债也要根据相关条件,如人口老龄化趋势来加以测算。资产不仅要看资产总规模,而且还要看可变现资产的规模。国有土地事实上的地方所有制,再加上地方所掌握的国有资源和国有经济,都说明应对地方债务风险,中国地方政府比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更有办法。
政府资产负债表应综合反映资产负债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应对债务风险提供基础决策信息。资产规模大于负债,不见得就没有风险。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当期政府可直接动用的现金情况,解决相应的流动性问题。应对短期债务风险问题,现金流量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健全地方财政,还应处理好债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问题。存量要整理归并,增量应尽可能加以严格控制,并置于财政部门和人大的监督之下,同时还应协调地方债与中央债的规模,以统筹考虑全国财政风险问题。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