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推动高校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现实要求。同时,又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一、对"理论自信"的分析
十八大报告指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全面的理解"理论自信"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将其与"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对理论价值的认定和信心。因此,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并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二、影响"理论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创新的直接原因。
首先,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理论性的知识照本宣读,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使整个理论体系显得古板、生硬。这不仅仅降低了理论的现代价值,更使得其对现代大学的感召力降低。
其次,应试教育下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当作一个考核科目,对于理论体系的学习还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还存在着"理论无用"的思想观念,不愿意对其进行认真、深入、系统的学习。
三、推动高校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教师是将理论自信与学生联系起来的桥梁,教师只有深入的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将"理论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
(一)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空洞乏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例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例,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以此来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既能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又能增强理论自信。
(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对原来多、杂、浅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做到少而精。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紧抓理论要点、灵魂,又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特别要针对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精华部分,要讲深、讲透,使大学生了解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践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推动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念。
(三)在课堂考核标准上进行创新。考核标准的改革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的内容之一。新的考核机制必须把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的记忆上解放出来,加强理论应用的考核。例如,注重实际案例的理论分析和运用,减少单纯定义性知识的考察,让学生在学习和考核中切实的感受到理论的效用性。
(四)在实践教学上进行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目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一刻也离不开实践。脱离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终究流于形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实践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手段之一。
思政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课堂教学录像、讨论和课外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红色革命胜地参观等模式。为了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可采用大学生自主研究型实践模式,即以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小组为单位,以教师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实践基地或作访谈,进行社会实践,然后将实践的成果做成论文或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从自身实践中更加深入掌握理论。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不能仅仅依靠于专家学者的"纸上谈兵",更应该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深入实践中去,体现大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并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更好的全面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